科技跨越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

节选

[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概念界定
1.立体模式的科技跨越发展
2.国家调控下的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
二、问题的缘起与提出
1.从落后、追赶到跨越:时代的呼唤
2.科技跨越发展政策:中国的必然选择
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2.国內的相关研究现状
**章 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的根据
一、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
1.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2.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3.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科技知识的周期加速性
1.科学指数增长:科学知识周期加速外显性
2.技术溢出:技术知识周期加速的供给性
3.科技全球化:科技知识周期加速生态性
三、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1.经济效益:科技的**位生产力作用
2.生态效益:科技发展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3.社会效益:人的向度与物的向度的统一
第二章 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的模式
一、自由发展模式
1.小科学研究:无政府主义状态
2.为科学而科学:无功利性
3.满足好奇心:探索未知的驱动力
二、行政极权模式
1.政治专制:科技自主性丧失
2.计划经济:市场机制失灵
三、国家调控模式
1.內在尺度:遵循科技逻辑
2.外在尺度:滿足社会需求
3.内外协调: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章 中国现行科技跨越发展的政策选择体系及缺陷
一、研究队伍的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
1.人才培养:抓住关键问题与咸才规律
2.科技奖励:重在制度建设与精神鼓励
3.主体配置:考虑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作用
4.科技普及:制定总体规划与建立责任机制
二、研究领域的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
1.以国家安全为要求
2.以经济发展为重点
3.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三、现行政策选择体系的缺陷
1.现行政策选择体系的不足
2.现行政策选择体系的制约因素
第四章 中国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的原则及对策
一、彰显问题意识
1.科技跨越发展始于问题
2.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基于问题
二、凸显“以人为本”
1.政策选择的根本是“以人为本”
2.“以人为本”对政策选择的调适
三、加强科技预见
1.科技预见对于技术预见的超越
2.科技预见体现科技跨越发展的內在要求
四、强化公众选择
1.公众选择理论: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的新视角
2.公众选择实践:科技跨越发展政策失灵的破解
3.公众选择主体:从受益者到参与者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内容简介

[

科技跨越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的焦点在于解决科技发展的核心问题,即科技为何发展和科技如何发展。论文以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为学术背景,规范与实证相结合,融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的独特视角,综合交叉探究了科技跨越发展的政策选择问题。
闭门造车式的研究容易封闭自己,拉大与发达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差距;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易导致对国外科技的高度依赖性进而使科技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窠臼。本书以科技跨越可行条件论作为论文论证的逻辑前提,在大量占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的现行体系。认为,要获得科技发展的主动性,科技发展轨道的更迭在所必然。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发展应具有观照公众福祉的价值取向,体现科技发展“人为”特征与“为人”价值取向的融通。论文从路径选择与价值取向两个角度出发,依次界定科学跨越发展及其政策与政策选择等概念。特别将将跨越时空区分为时间一维、时间空间二维和时间空间领域三维,且以此为出发点,将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概念区分为时间一维“线性模式论”、时间空间二维“平面模式论”和时间空间领域三维“立体模式论”,并着重对后者进行概念界定。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立体模式论”,强调价值取向性、政策选择性和领域甄别性,体现了科技发展质与量的统一。
专著将政策选择模式划分为自由发展、行政极权和国家调控等三种类型。自由发展模式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结为:无政府主义的小科学研究、无功利性的“为科学而科学”研究和以满足好奇心作为探索未知驱动力的研究等。行政极权模式主张,科技跨越发展的一切指标均可计划设定,无视科技跨越发展自身逻辑性而以行政计划取代科技跨越发展自身逻辑性。国家调控模式旨在于科技跨越发展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之间保持必要张力,即寻求科技自身逻辑与国家目标实现之间的平衡,既不同于国家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行政极权模式,也不同于信奉不干预原则的自由发展“无为而治”模式。
本书将政策选择体系区分为研究队伍和研究领域两大部分,以剖析中国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的现行体系及其缺陷。毋庸讳言,中国现有的科技政策体系为中国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体系的缺陷,包括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体系中的不足及其政策选择中的制约因素。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公益科技资源投入主体与执行主体的缺失,科技资源分配中的“结构性机制失灵”,以及中国科技资源分配在创新链条上的分布存在严重的缺陷等诸多方面。其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中的体制制约因素、科技政策选择中公众参与决策维度的缺失、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中问题意识的欠缺和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中科技预见的弱化等。
在综合相关知识基础上,本书提出中国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的原则与对策。政策选择原则包括问题意识、“以人为本”、科技预见和公众选择。问题意识体现了科技跨越发展及其政策选择的内在要求,其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公众福祉原则、长远利益原则和生态环境原则,此即彰显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则要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政策选择,要求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体现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支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榫合、科技跨越发展的多维价值性、借鉴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智慧等。科技预见概念是对技术预见概念的超越,其出发点是强化政策选择的整体化预见,突出长远的战略性预见。中国科技预见应根据学科特点,合理设定科技预见长度,应促进在科技维度、公众参与、发展领域甄别三者与技术预见之间的互馈和互动,并应结合民生民计问题,突出能源、环境、科技普及、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公众选择是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的新视角,充分体现了政策选择主体的合理化与完整化。本文就此提出了充分利用网络、设立政策选择的公示与政策过渡期、建立科技政策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对策和措施。
总之,专著从独特视角出发、综合相关知识,界定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概念,针对现行政策选择体系的缺陷,提出了契合中国实际的科技跨越发展政策选择的原则与对策,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

作者简介

[

胡长生,男,1964年生,江西南昌人。1984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物理学专业大学毕业,1991年中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7年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CSSCI等刊载或索引。主持并完成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一项、省级科研课题四项。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政策、技术经济理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

目录

**章 科技跨越发展政策的选择根据  一、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 美国未来学巨擘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认为,人们应当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急剧不平衡备具紧迫感。“75%世界人口的国家中,只有3%具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家”。①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表现为科技中心的不断更迭。“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国际环境不同,会产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②具体而言,由于科技自身逻辑和社会外在选择(主要包括国家利益与安全、科技投入、学科传统和学科优势等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共同作用,会导致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表征为科技的整体和科技的个体(学科、理论及其应用)发展的不平衡性。“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过程,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特别是同与它紧密的社会经济关联,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③科技发展的史实也正是如此。因此,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体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包括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

封面

科技跨越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

书名:科技跨越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

作者:胡长生

页数:391

定价:¥30.0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210038818

PDF电子书大小:13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