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寒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本书特色

[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集中连片贫困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其城镇化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农牧村发展与扶贫开发 。
本书以二元经济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甘肃省甘南州为例,从城镇化基础、城镇化动力、城镇化效应、中心城镇发展、城镇空间组织和城镇化路径等方面,对西北高寒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从城镇空间发展、产业发展、特色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西北高寒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和策略。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二元经济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从城镇化基础、城镇化动力、城镇化效应、中心城镇发展、城镇空间组织和城镇化路径等方面, 对西北高寒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

作者简介

[

王生荣,男,汉族,甘肃定西人,1972年1月生,副教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现就职于兰州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农业现代化研究》《教育与经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参编教材2部;主持甘肃省教育厅项目1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课题多项;荣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高校社会成果二等奖”“甘肃省高校社会成果三等奖”“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厅级奖”等奖项。
李巍,男,汉族,甘肃兰州人,1978年6月生,副教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现就职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从事城市规划与区域旅游开发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地理科学》《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76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兰州市科技厅课题1项,主持完成“甘肃藏区旅游基础设施规划”“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体系规划”“甘南州旅游总体规划”等多项纵向课题;荣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高校社会成果三等奖”等奖项。

]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相关研究进展 1.3.1城镇化动力机制 1.3.2城镇化效应 1.3.3城镇化任务 1.3.4评价和展望 1.4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1.4.1研究的主要问题 1.4.2研究的重点 1.4.3研究的难点 1.5研究方法 1.6研究的学术价值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城镇化 2.1.2西北高寒民族地区 2.1.3研究区选择 2.2理论基础 2.2.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2非均衡增长理论 2.2.3集聚经济理论 2.2.4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理论对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启示 2.3本书的主要视角和研究框架 第3章 城镇化基础分析 3.1区域概况 3.1.1资源的丰富性与生态文化的脆弱性 3.1.2人口的民族多元性与人才的稀缺性 3.1.3产业发展的低层次与就业的农业主导性 3.1.4地域的广阔性与城镇化的弱质性 3.2区域特征 3.2.1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城镇发展的成本十分高昂 3.2.2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城镇化尚未进入加速发展期 3.2.3经济结构以农牧为主,不利于空间集聚和城镇化 3.2.4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城镇化的要素积累较缓慢 3.3区域地位研判 3.3.1非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区 3.3.2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屏障区 3.3.3非我国参与全球化的重点区域 3.3.4西北多民族宗教文化的交会区 3.3.5甘肃经济发展的低谷区 3.4主要结论 第4章 城镇化动力分析 4.1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古代城镇化发展 4.1.2现代城镇化进程 4.2城镇化动力 4.2.1各历史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4.2.2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发展的动力 4.3主要结论 第5章 城镇化经济效应分析 5.1研究方法 5.1.1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1.2研究方法 5.2结果及分析 5.2.1单位根检验结果 5.2.2协整检验 5.2.3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5.3城镇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5.3.1促进市场扩展的效应 5.3.2促进农牧业现代化的效应 5.3.3推动农牧村工业化的效应 5.3.4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效应 5.3.5促进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本形成的效应 5.4主要结论 第6章 城镇化生态效应分析 6.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6.1.1研究方法 6.1.2数据来源 6.2结果及分析 6.2.1人地关系状态评价结果 6.2.2人地关系演进与城镇化进程分析 6.3农牧村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6.3.1农牧村城镇化的生态增殖效应 6.3.2农牧村城镇化的生态胁迫效应 6.4主要结论 第7章 城镇化社会效应分析 7.1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7.1.1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低 7.1.2科技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严重落后 7.1.3城镇带动农牧村发展能力弱 7.1.4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7.2农牧村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分析 7.2.1城镇化有利于农牧村社区建设 7.2.2城镇化有利于农牧村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7.2.3城镇化将促进农牧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7.2.4城镇化有利于农牧村科技信息事业的发展 7.2.5城镇化有利于在农牧村建立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并有益于农牧村社区运行的各种社会组织 7.2.6城镇化必然导致农牧村社会文化的变迁 7.2.7城镇化促进技术扩散和人力资本形成的效应 7.2.8城镇化对推动农牧村现代化和加速民族交流具有特别的意义7.3主要结论第8章 中心城镇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8.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8.1.1研究区概况8.1.2研究方法8.1.3数据来源8.2结果分析8.2.1农牧村人地关系状态评价结果8.2.2中心城镇人口容量分析8.2.3各县(市)未来城镇人口总量8.2.4各县(市)未来城镇人口总量与中心城镇人口容量比较分析8.3中心城镇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8.3.1实施中心城镇优先发展战略,可以有效缓解甘南州城镇化弱质与建设资金短缺的现状8.3.2中心城镇既可以降低进城农牧民的转移成本,又可使他们享受到与大中城市居民接近的现代文明生活8.3.3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可以有效协调甘南州生态环境保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8.3.4加强中心城镇建设,为区域招商引资,吸纳、留存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区域发展中资金和人才短缺的状况8.4主要结论第9章 城镇空间组织9.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9.1.1研究方法9.1.2数据来源9.2结果分析9.2.1甘南州城镇实力9.2.2引力和计算结果9.2.3城镇辐射范围9.3城镇空间分布特征9.3.1河流、交通线的分布是控制本区域城镇分布的两个基本要素9.3.2北部城镇呈“十”字形分布,相互联系比较紧密9.3.3南部城镇呈“一”字形分布,相互联系比较松散9.3.4甘南州大致可以分为北部、西南和东南三片,发展现状差别明显9.4城镇空间组织的主要问题9.5主要结论第10 章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10 .1依据高寒民族地区的特点,确定合理的城镇化策略10 .2完善区域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1 0.2.1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城镇体系10 .2.2优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10 .3按照城镇资源环境容量,确定合理城镇规模10 .4大幅度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实现公共设施的网络化发展1 0.5壮大城镇产业,提升城镇的非农就业吸纳能力10 .6推进城镇信息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效率10 .7加强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10 .8注重城镇特色化建设,保障和延续民族文化特色1 0.9重视文化教育,加强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第11章 制度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建设11.1制度创新的内涵11.2制度创新与城镇化11.2.1农村城镇化的制度构成11.2.2制度安排与城镇化11.2.3制度创新与城镇化11.3甘南州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分析11.4制度变迁与城镇化发展11.5农牧村城镇化的制度困境11.5.1草场承包制度的困境——现有的草地产权制度制约着草场流转,不利于草场规模化经营11.5.2牧民定居制度的困境——定居点入住率不高,定居点“空壳化”现象严重11.5.3就业制度的困境——受传统观念和劳动力素质的双重制约,劳动力转移困难11.5.4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失衡同时存在11.6城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研究11.6.1土地流转制度创新11.6.2户籍制度创新11.6.3就业制度创新11.6.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12章 结论与展望12.1结论12.2主要创新点、不足及展望12.2.1主要观点12.2.2创新之处12.2.3不足及展望索引

封面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书名:西北高寒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作者:王生荣,李巍著

页数:180

定价:¥39.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13637169

PDF电子书大小:10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