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 下

节选

[

  一、私人讲学兴起  1.官学衰废与私人讲学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的前提是官学衰废,而官学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又可说是同一个过程。春秋时期官学逐渐衰落的原因主要是:世袭制度导致贵族子弟不思进取,不重视教育。《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周大夫原伯鲁甚至公然表示“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周天子势力衰落,礼制破坏,导致学校荒废,文化职官流散四方,书籍、器物也随之散失;频繁的争霸战争使原有学校难以维持正常秩序。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2,学术扩散于社会,教育下移于民间。  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期,春秋末期呈现初步繁荣,战国时期达到兴盛。私学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尤其是士阶层的崛起。士为四民之首,原处于贵族*下层,擅长“六艺”,在政治秩序重组中从贵族中游离出来,以一技之长谋生。他们既可能上升,做官食禄,成为统治者的附属;也可以下降,自食其力,成为依附土地的“小人”。而社会的其他阶级和阶层也可能上升或下降于士阶层。因为士人各怀技能,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量,各诸侯国的公室与私门为壮大自身势力往往竞相罗致,由此开养士之风气,士就成为一个有相当独立性的社会阶层和一个相当热门的职业。要成为士必须学习知识文化,从师受教就成为社会需要。官学既已没落,培养士人的使命自然而然就落于民间,私学应运而生,而流落于民间的原官府文化职官就成为*早的私人讲学者。教人学讼的郑国邓析、讲学曾与孔丘分庭抗礼的鲁国少正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2.代表性私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办学十分活跃,“学在四夷”,也可以用来形容这种状况。私学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自由讲学,也促进了学派的形成,学派以私学为基地,私学以学派为号召,讲学与学派互相促进,造就了一批著名学派和代表性私学。  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丘虽非开创办私学之风气者,却在私人办学者中*为著名。他早年曾游学于诸多私人讲学者,后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其私学规模*大,目标*明确,课程*充实,教学*优异,育才*有效,影响*深远。其办学目的在于立足于教育,通过育才、讲学而积极干政。孔丘之后,儒家后学分化出诸多派别,各有师传,也各有成就,其*为著名者有孟轲、苟况两派。孟轲办学于战国中期,“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积极干预各国诸侯,以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义理精神为教学特色;荀况为战国末年的一代名师,以注重儒家经籍的传承为教学特色,曾培养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改革理论家,深刻影响了历史进程。  道家私学产生于春秋后期,流行于战国时期,直至战国末和秦汉之际仍有较大社会影响。代表人物为老聃、庄周。因其思想主流的反社会和避世倾向,使其教学活动的规模不如儒、墨两家。但也有一些派别能适应现实社会和政治需要进行自我调整,表现出或儒或法的积极干世趋向,教育活动也比较活跃。  墨家私学崛起于战国之初,其开创者为墨翟。墨翟所办私学号称有门人三百,一度与儒家私学相抗衡,并称“显学”。这个代表农民与小手工业者利益的教育学派,以提倡兼爱、反对战争、倡导实行、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与技术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特色,是一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和政治团体。墨翟之后,墨家私学也形成分派,但在战国中后期即开始呈现萧条之态。  法家学派的形成得益于孔丘后期弟子子夏在魏国西河的讲学,早期和晚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都曾受过儒家熏陶。法家学派攻讦其他各家尤其是儒墨两家学说,反对私学中的文化知识传承和思想传播,其私人讲学活动在干预现实政治方面*为成功,事实上左右了社会变革和国家统一的走向。  这四派私学影响*大,此外还有主张“并耕而食”的农家私学,热衷“名实之辩”的名家私学,依仗兵法谋略解决军事政治问题的兵家私学,阐述世事兴废之道的阴阳家私学,钻研辩证施治方法济世治民的医家私学等,共同营造了思想争鸣交融和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

]

内容简介

[

  中国教育史既是教育科学领域内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领域内的一门专史,具有双重性,也就决定了学习和研究本课程的特有方法。  中国教育史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大多数教育学科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以现实的教育实践和应用问题为研究对象,而是以过往的教育为研究对象。它研究和总结的是过去的教育问题和经验,由于社会变迁、时代兴革、今非昔比,因此从历史中难以获取对现实教育能够直接产生指导作用的对策,而只能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得出经验、发现规律,以为今日的教育提供借鉴。如果想要立竿见影地从学习历史中寻找到解决所面临的教育问题的良策,就是一种苛求。作为基础学科,中国教育史与教育领域里其他基础和理论学科一样,给予人的是学科意识的培养、学科理论的熏陶和学科使命感的养成,以为专业地从事教育研究和实际教育工作奠定素养的基础。  中国教育史是一门历史学科,与其他任何一门教育学科都有不同,它不是以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教育为研究对象,而是以不再发生变化的教育为研究对象,即以过往年代的教育思想、理论、制度、学校、课程、教学、教材及其相关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等为对象。因此,它不像其他教育学科研究教育,是对教育的某一方面理论和实践问题作空间维度的横向展开,而是对中国教育的整体发生、发展过程作时间维度的纵向展述。作为历史学科,中国教育史学科的体现在能帮助人们形成教育研究的历史感,即养成以发展的观念、过程的意识去认识和把握教育问题。任何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是历史地形成的,任何教育学科也是历史的产物,中国教育史学科对人的训练功能的与众不同处就在于养成人历史地看教育问题的习惯、意识和能力。

]

作者简介

[

  杜成宪,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中国教育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中国教育史、中国考试史、中国传统文化等。现为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命题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首席专家等,出版著作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王保星,(1968-),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期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讲授《外国教育问题史》《外国教育哲学问题研究》《外国教育史专题研究》等课程;撰写出版《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西方教育十二讲》《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思想史》等著作和教材。

]

目录

本书使用指南本课程的研究方法本课程的发展历史**章 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第二章 中国近代教育转型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第四章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参考文献关键术语表本书使用指南本课程的研究方法本课程的发展历史第五章 外国古代教育传统第六章 外国近代教育转型第七章 外国现代教育探索第八章 外国当代教育改革参考文献关键术语表后记

封面

中外教育简史 下

书名:中外教育简史 下

作者:杜成宪

页数:402

定价:¥39.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27

ISBN:9787303188000

PDF电子书大小:11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