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

节选

[

《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由杨效俊所著,本书对武周时期 (公元680-712年)的佛教造像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对武周时期佛教造像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唐代佛教发展史上*兴盛时期的面貌;通过对七宝台浮雕群像新的调查和研究,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风格、分期和复原研究等问题,详细论证了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地位。

]

本书特色

[

《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由杨效俊所著,本书对武周时期 (公元680-712年)的佛教造像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对武周时期佛教造像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唐代佛教发展史上*兴盛时期的面貌;通过对七宝台浮雕群像新的调查和研究,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风格、分期和复原研究等问题,详细论证了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地位。

]

内容简介

[

《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由杨效俊所著,本书对武周时期 (公元680-712年)的佛教造像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对武周时期佛教造像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唐代佛教发展史上*兴盛时期的面貌;通过对七宝台浮雕群像新的调查和研究,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风格、分期和复原研究等问题,详细论证了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地位。

]

作者简介

[

杨效俊,199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汉唐考古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日本国神户大学大学院文化学研究科社会文化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及艺术史。发表《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隋唐舍利瘗埋制度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等论文。

]

目录

绪论    一 前人的研究方法    二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三 现存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    四 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意义    五 本书的研究目的及方法**章  佛教建筑与造型  **节 寺院建筑    一 寺院布局特征    二 建筑物形制    三 石质纪念性物品    四 石佛像  第二节 石窟建筑    一 石窟建筑类型    二 石窟造像: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第二章  武周风格  **节 隋代长安造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一 6世纪50年代的四个地域风格    二 隋代长安造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第二节 两京地区武周风格的形成    一 长安    二 洛阳  第二节 武周风格的传播和影响    一 中原:以山西省为中心    二 河西:以敦煌为中心    三 西南:以四川省为中心    四 东亚地区第三章  图像学研究  **节 降魔印佛像    一 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二 图像渊源及从印度的传人路线    三 时代性及地域性特征    四 武周时期降魔印佛像的尊格探讨  第二节 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问题    二 经典、文献所见十一面观音信仰    三 造型    四 性质:礼拜像与护法神第四章  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风格及复原研究  **节 图像分类及风格分期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二 始建期    三 修补期  第二节 始建期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复原研究    一 复原的参考作品     二 七宝台奉纳石塔的建筑和图像程序  第三节 从七宝台看武周长安年问的佛教视觉文化    一 光宅寺的伽蓝布局    二 七宝台所代表的佛教视觉文化第五章  武周时期两京地区的佛教视觉文化    一 要素    二 分期    三 机制    四 印度佛教视觉文化的传人及影响附表参考文献后  记

封面

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

书名: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

作者:杨效俊

页数:488

定价:¥68.0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01036097

PDF电子书大小:13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