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节选

[

《第十二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选录了29篇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观点新颖,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在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方面的现状及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局面。其中有些论文是对化石材料的*新研究成果,有些是对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和方法的总结和评论,有些是对争议较大的课题进行的探讨。《第十二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可作为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博物馆与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从事科研、科普与教学的参考资料。

]

相关资料

[

插图:1.3.3 交角三维的感知由于人们左右双眼之间有一段距离,所以人们的双眼所观察到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影像是有视角上的差别的。这种差别随着被观察物体距双眼之间的距离减少而增加。有人把这种差异称为“视差”,并根据这种视差效果制成“立体照片”和“立体电影”。在立体照片和立体电影中,左眼看到的是一幅图像,右眼看到的是另一幅视角略有差别的图像。这两幅视角不同的图像通过双目放大镜,或互相垂直的偏振眼镜,或蓝红双色滤镜分别映入左右眼睛的视网膜,形成可以感知物体远近方向第三维位置差异的视觉效果。由于这两幅图像的叠加有一个视角差,相当于在观察实物时双眼视线之间的交角,因此可以把这种三维图像称为交角三维图像。人们在观看交角三维图像时,虽然两眼的视线交角随着被观察物体在两幅不同视角的图像中的不同位置而变化,但是两眼的晶状体焦距都是固定在图像的平面上,不会随着两眼视线交角的变化而改变。这也是交角三维感知与现实三维感知和平面三维感知的本质区别。所以在观看立体电影时,可以“看到”飞虫飞到鼻子跟前,这时虽然两眼视线的交角很大,眼珠近于“斗鸡眼”的位置,但是晶状体的聚焦点仍然在屏幕的远方,眼睛老花的观众不带老花镜仍然可以观看清楚,伸手也摸不到鼻子跟前的飞虫(图2)。1.4 三维感知的启示尽管人类一直处在三维物质世界中,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也通过泥塑和陶器来表达对三维世界的认知,但是真正清楚地在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还是在文艺复兴以后。从绘画历史上看,早至2万多年前的史前洞穴壁画到中世纪的绘画,都是以平面二维的形式表达的。自从达芬奇把透视学原理应用到绘画以后,平面三维的绘画才逐渐发展起来。从个体认知的发展来看,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也是从平面二维开始的,然后逐渐感悟到远近方向上的第三维关系的存在并把它运用到绘画中。所以在对三维空间的认知中,上下左右这二维方向的位置关系是最先认知到的,然后发展到远近方向的第三维位置关系。如果要做一项三维长度的目测,上下和左右方向上的目测结果显然要比远近方向上的目测结果准确,因为后者的难度更大,只能依靠晶状体调焦和两眼视线交角的调节来测量,距离越远精度越低。

]

本书特色

[

《第十二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

]

目录

中国石炭一二叠纪脊椎动物研究回顾赖氏龙类鸭咀龙(恐龙:鸟臀目)的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历史鸟类生活习性的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浅析三峡地区更新世动物群与古环境蒙古野驴肢骨在不同性别中的变异试论东北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广西崇左泊岳山的早更新世偶蹄类郧县人遗址大熊猫的重要发现与研究认识大熊猫生境特征与种群演化辽宁朝阳龙城马山洞的两种小哺乳动物湖北建始杨家坡洞更新世哺乳动物群新疆鄯善洋海地区青铜一铁器时代人群头面部形态特征观察化石标本的虚拟与现实三维重建黑曜岩石器加工兽骨的微痕研究关于泥河湾盆地马圈沟旧石器时代考古问题许家窑遗址问题及其探讨忻州旧石器大同杜庄发现旧石器吉林省发现的细石器及其工艺技术研究一百色红火山遗址发掘简报苏北鲁南晚更新世石器工业初论海南省新发现的旧石器材料旁观者看欧亚大陆“*早的”人工制品虚拟3D化石标本博物馆由Nature、Science论文统计分析侧看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对待达尔文的学说下颌体厚度测量方法的思考中国全新世人群牙列长度的变异山东莱阳白垩纪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编后记

封面

第十二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书名:第十二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董为

页数:307页

定价:¥66.0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02777982

PDF电子书大小:15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