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

节选

[

《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的*大特点是系统叙述人类对心脏的解剖、生理、病理及主要心脏疾病的经典发现、经典认识过程;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有哪些重要发现和重要进展,有哪些关键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重要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临床医学一个重要分支的心脏病学,成为临床医学发展*活跃和进展*快的领域之一。人们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和更新。在知识突飞猛进的今天,全面、准确地总结心血管病研究发展的经典成就,追本溯源,究其*先,并不是一件易事。基于这个目的,作者萌发了编写一部《经典心脏病学》。经过多年的努力,第2版终于完稿。论述力求言简意明,浅出深入。主要介绍基本概念、重要事实、科学论据、技术要点和肯定结论。第2版在第1版原有18篇的基础上,增加了14篇新内容,扩充为32篇。《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涵盖了心脏病学经典、现状、进展和前沿,众多内容仅在《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才能找到答案,而在此前出版的任何心脏病学书籍里是不可能囊括的。本专著正是紧扣“经典”这一命题来写心脏病的,全书都贯穿着这一主题思想。《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大特点是:1.选题新颖,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不按照传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的编写格式,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别于目前已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心脏病学书籍。作者运用“历史视角长镜头”,纵观心脏病学千年发展历程,找出经典发现和成就,试图探索出心脏病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成功经验,寻找失败根源,提出研究方向和前沿。2.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第2版在原有18篇的基础上扩充为32篇,涵盖了心血管病学发展的全部内容及*新进展,并对心血管系统各种疾病的经典发展作了翔实论述。许多内容仅在《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中方可找到答案。3.特色明显,添补空白:《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突出了四方面的特色:内容经典性,理论先进性,知识系统性,I临床实用性。这些特点都将赢得广大内科医师,尤其是心血管科医师及研究生、医学生和有关医务人员的青睐。本专著与其他类似著作相比,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本较完整的、内容丰富的参考书和工具书。《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的出版使内科医师、心血管内外科医师,以及医学院校师生、研究生都会从中得到裨益。

]

作者简介

[

江时森,专业技术3级,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心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兼任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导师。担任全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全军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军老年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大内科学分会常委、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微循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科委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国内多家医学杂志的副主编、编委及特邀审稿专家。曾赴澳大利亚作介入心脏病学高级访问学者。从医以来,发表论文150篇,1991年主编出版国内首部《经典心脏病学》,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两次获南京军区科技英才称号,荣立三等功3次。

]

目录

1 医药的起源与标志1.1 医学的定义1.2 疾病的定义1.3 医学的起源1.4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的历史功绩1.5 希波格拉底誓词及其启示1.6 医药的标志——蛇缠杖与古希腊医学1.7 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2 古代人对心脏病的认识2.1 萌芽时期和文明古国之贡献2.2 亚里士多德(Aristote)的历史功绩2.3 中华民族医药对心脏病学历史发展的贡献3 心脏病学发展千年艰难历程3.1 盖仑的功与过3.2 达·芬奇与解剖学之更新3.3 改革之序幕——心脏病学在文艺复兴时期3.4 杰出的成就——17世纪的心脏病学3.5 理论化和系统化——18世纪的心脏病学3.6 诊断学之成就——19世纪前半叶之心脏病学3.7 黄金时代之开端——19世纪后半叶之心脏病学3.8 科学和进步一体化——20世纪前半叶之心脏病学3.9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心脏病学面貌3.10 心脏病学辅助诊断百年回顾4 心肺复苏术的千年历史进程及对死亡判定认识和思考4.1 中华医药对心肺复苏术的重要贡献4.2 心肺复苏历史回顾4.3 心脏功能与对死亡认识的历史变迁及启示5 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的历史地位及对现代心脏病学发展的启示6 心血管病成为流行病的严峻形势及挑战6.1 心血管病流行现状6.2 心血管病防治面临的挑战7.循证医学的出现及对心脏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的影响7.1 循证医学概念7.2 循证医学的历史回顾7.3 循证医学实用意义与差距7.4 循证医学对指南制定的价值及挑战8.心脏解剖及其正确血液循环路径发现的艰难历程8.1 人体组成学研究历史8.1.1 人体组成学的早期研究8.1.2 对人体组成规律的探索8.1.3 对影响人体组成的体内外因素的探讨8.1.4 人体组成的活体测定方法8.2 古代自然哲学时期对血液循环现象的认识8.3 显著反差——医学权威盖仑对血液循环研究的贡献和阻碍作用8.4 向医学权威挑战——为血液循环研究不惜流血牺牲的Servetus8.5 血液循环正确路径的发现——哈维划时代的贡献8.5.1 哈维是如何发现血液循环的8.5.2 哈维的伟大历史功绩8.5.3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的启示和思考8.6 微循环的发现——血液循环理论的*后完善9 现代心血管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9.1 血液循环从形态研究向功能研究发展——现代心血管生理学研究时代的到来9.2 新技术的应用——心脏电生理学的兴起与发展9.2.1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9.2.2 心脏自动节律的起搏机制9.3 受体的发现——心脏血管受体的研究和应用9.3.1 受体的发现9.3.2 心脏和血管的受体类型及其生理效应9.4 从机械功能到内分泌功能——对心血管功能的新认识9.4.1 心钠素发现的启示9.4.2 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分子促进了生理科学的发展9.4.3 心血管活性多肽具有功能多样性10 心脏病理学10.1 心脏病理学早期发展的三个阶段10.2 百年来心脏病理学的发展10.3 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11 动脉粥样硬化11.1 动脉粥样硬化概念的历史形成和发展11.2 脂质浸润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11.2.1 胆固醇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11.2.2 脂蛋白的分类及其作用11.2.3 脂蛋白受体的发现与诺贝尔奖11.2.4 脂质代谢障碍学说的形成及现状11.3 损伤一应答反应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11.3.1 概述11.3.2 损伤一应答学说的机制11.4 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动脉粥样硬化11.4.1 单克隆学说11.4.2 细胞株一衰老学说11.4.3 镶饰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11.4.4 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11.4.5 前列腺素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11.4.6 基因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11.5 炎症学说与动脉粥样硬化11.6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绞痛12.1 关于冠状血管的认识过程12.2 关于冠状循环及其调节的认识过程12.3 冠心病和心绞痛的经典认识过程12.4 冠心病和心绞痛的诊断和分型12.4.1 心绞痛症状的五要素12.4.2 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演变12.4.3 特殊类型的心绞痛12.4.4 中国对冠心病命名变更12.4.5 国际标准12.5 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12.6 冠心病流行病学的严峻形势及挑战12.7 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演变12.7.1 全国冠心病普查会议制定的标准(1959年)12.7.2 中华医学会甘肃分会高血压及心血管内科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964年)12.7.3 全国冠心病、高血压病普查预防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974年)12.7.4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2.7.5 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980年)12.7.6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ISF℃)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缺血型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979年)12.7.7 **届全国内科学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建议标准(1980年)12.7.8 上海市医学会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12.8 冠心病治疗的发展过程12.8.1 心绞痛治疗方法的演变12.8.2 硝酸酯类药物的作用12.8.3 J3受体阻滞药的应用12.8.4 钙拮抗药的应用12.8.5 抗心绞痛药物应用评价12.9 冠心病的心导管介入治疗12.9.1 Forssman——心导管介入治疗的奠基人12.9.2 Dotter一一血管成形术之父12.9.3 PTCA应用指南12.9.4 Gerritv——开创了激光治疗血管栓塞12.9.5 血管再通新技术的兴起12.9.6 冠心病介入治疗从金属裸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12.10 冠心病外科手术治疗的经典发展过程12.11 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指南的制定、差异及其启示12.11.1 目的和依据12.11.2 指南制定的历史演变和差异12.11.3 1996年AMI指南的主要变更处12.11.4 1999年指南主要变更处12.11.5 2004年指南主要变更处12.11.6 2007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变更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3.1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认识的经典过程13.2 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演变及意义13.3 心脏标志物与ACS应用指南1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13.5 指南的制定及启示14 冠脉痉挛14.1 对冠脉痉挛的经典认识过程14.2 冠脉痉挛的发生机制14.3 冠脉痉挛的诊断14.4 冠脉旁路术围手术期的冠脉痉挛15 心肌梗死15.1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经典认识过程15.1.1 心肌梗死的发现过程及Herrick的功绩15.1.2 对心肌梗死认识的漫长过程15.1.3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发展15.2 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经典发展过程15.3 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的若干概念形成与发展15.3.1 心肌梗死后的血流动力学15.3.2 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15.3.3 心肌梗死后的神经内分泌反应15.3.4 心肌梗死的预后估价15.3.5 不稳定斑块与心肌梗死及启示15.4 心肌梗死的诊断15.4.1 心电图Q波的临床意义15.4.2 透壁性与非透壁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区别15.4.3 Q波梗死与非Q波梗死的比较15.4.4 非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5.4.5 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981年)15.4.6 急性心肌梗死国际诊断标准(1984年)15.4.7 心肌梗死的重新定义和新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及启示15.5 心肌梗死后的病理演变15.5.1 心肌梗死后的病理演变分类

封面

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

书名:经典心脏病学-第2版

作者:江时森编著

页数:619

定价:¥148.0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9128398

PDF电子书大小:8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