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心体

节选

[

  《符号与心体》:  这个问题要追问人类是如何获得审美意识,而其他动物不能获得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复杂,但必须回答人类何以能“审美”?传统思维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多从人类学、文化学、考古学等途径寻找人类“审美”的发生,探究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后的结论多在无休止的“循环逻辑论证”中告终,出现了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循环争论,或是先有审美意识还是先有语言的争论,或是在物质与意识的先后关系中争论。但问题在于“关系”只是在逻辑概念中才起作用,在形象与感性中,它没有生存的空间。诸如意识、思维、审美是什么?它们应是形象感知的。因此,我们在“关系”中追问它们的存在形态是没有结果的。那么,审美意识存在的形态又是什么?为什么只有人类独有?问题的追问必须回到人自身,还原到整体的原点上。这个整体原点就是人的意识组织,它的“精神需要”和“反思”是人类所独有的。人类就是在这个关节点上发展了自己的“言语思维”,而动物却没有进一步进化,反而丢掉了精神需要和意识反思这两个重要的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类喉部与大脑进化具备了自己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人类在活动中能积累自己的意识经验,而且人类具有面对自然的各种生物现象的模仿能力。但动物也具备模仿、活动意识和脑进化三因素。问题的关键是这三个因素在动物那里不是有机的整体发生,只是在某一方面,如模仿声音的鹦鹉,模仿动作的黑猩猩等。有机的整体发展离不开“群居”、“群往”、“群作”等活动,而人类正是在这方面优越于动物,在活动中实现了自己的言语思维的定性。  *后,言语思维的理想是追求心体符号的存在。这一理想走向反映言语思维的进一步定质化诉求。心体符号的存在是言语思维的一次大的“质变”。“质变”虽然以量变为基础,但绝不是量的增多或叠加,增多或叠加仅仅是数量的直线上升。数量具有不可穷尽性,无穷的增多或叠加。如果没有言语意识力的作用,只是无限的增多或叠加而已,言语意识力就是反思力和需要意识力。反思就是对量的优化与配置,对量的回忆与思考;需要意识力就是对量的提取与精简。也就是说,言语思维的质变不是生活经验的直线式上升,不是量的增多或叠加,而是对不断增加的量的反思。反思过程中在艺术意识思维的触发与引领下,心理言语思维在内部形成,*后质变成心理言语,这是在言语思维量的结构中不断反思而形成稳定“体”的结果。  ……

]

内容简介

[

  符号,人类文化的教练。本著在继承中国心象理论与西方心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运用心理学、艺术学等理论,汲取现代符号哲学与美学研究的新思想,开创性地梳理出“心体符号”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逻辑形态,初步勾勒出它的本质特征、操作规律与内部修辞,并在符号化心体实践中,力求描绘心体符号的现代性应用图景。

]

作者简介

[

  潘天波,安徽无为人。艺术文化史学者,博士,任职于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学术兴趣集中在工艺、美学与设计学等领域。他曾出版过多部著作,包括《现代漆艺美学》《变化的传播偏向》《设计的立场》《大漆与中国文化》《中国西部秦汉漆器艺术》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3项,在多个学科领有独特的学术贡献。

]

目录

绪论**节 问题:心体之惑第二节 范围:心体空间符号第三节 方法:美学观察**章 领域背景**节 现象:“顽固的符号”第二节 本质:符号的危机第三节 历史:心体符号论第二章 理论纲领**节 维柯:“真实-事实”原则第二节 结构主义:心体的结构第三节 维果茨基:“内部言语说”第四节 卡西尔:符号与文化第五节 勒温:“现实的为有影响的”第六节 福西永:形式的生命第七节 迪利:外部世界的准谬误第三章 符号心体操作**节 结构特征第二节 发生动力第三节 建构手续第四节 空间运动第四章 心体符号修辞**节 单位与类型第二节 能指与所指第三节 修辞与语法第四节 测度与模态第五章 符号化心体:应用图景**节 “伟大的心灵”与“象”第二节 意与象之约第三节 标志符号的美学意图第四节 影像符号的象征暴力及知识重组第五节 文化传媒符号的政治偏向第六节 传感论美学:心体符号的当代理论假设第七节 书法符号“气味”说第八节 设计能指符号的狂欢第九节 哲学《红楼梦》的空间符号第十节 情感符号作为课堂教学的IRS第六章 结语:现代性与心体符号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符号与心体

书名:符号与心体

作者:潘天波

页数:219

定价:¥55.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6168035

PDF电子书大小:4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