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治疗学-第二版

本书特色

[

  1.根据耳穴的特性提出耳穴类型的六种分类法即相应部位穴位、五脏六腑的穴位、内分泌系统穴位、神经系统穴位、特定穴、耳背穴位和其他,并提出有点、区、沟、线、经等,这些穴位对耳穴定性诊断有特定意义,在治疗上有特异性。1999年在全美中医公会学术交流大会上发表了新耳背穴位图,其中有七个点、五个沟、四个区、上下两个三角区。
  2.耳穴功能上的归类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穴位特异性验证,把具有同类功能的有协同作用的耳穴组合在一起,组成46组配方,并作记忆口诀,便于记忆及临床应用,提高耳穴治疗效果。
  3.揭示耳廓与人体分布规律的关系学说应用这种关系学说对耳穴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有独特作用,以此穴位分布对应关系,在治疗上有加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4.为耳穴诊断及治疗提出理论基础
  5.在耳穴诊断上综合系列诊断法一视、二触、三测听、四辨证。在耳穴诊断中,为不遗漏一个阳性反应点的变化,检测出人体的健康状况,笔者将150余个重要穴位构划成线及不同图形,根据人体生理学、解剖学及耳廓的病理形态进行探测。这种穴位构线法,既便于机体各脏腑器官系统检查,又便于诊断和掌握。

]

目录

上篇基础理论**章耳穴治疗概论**节耳穴诊治源于中国一、耳与经络关系的记载二、耳与脏腑关系的记载三、运用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四、刺激耳廓防治疾病的记载五、耳穴的记载第二节现代耳穴诊治法的发展一、耳穴应用和耳穴分布规律的形成二、耳医学的发展第二章耳廓解剖**节耳廓表面解剖名称一、耳廓前面表面解剖名称二、耳廓背面表面解剖名称第二节耳廓的结构一、耳廓的组织结构二、耳廓的软骨与肌肉三、耳廓的血管分布四、耳廓的淋巴五、耳廓的神经第三章耳穴**节耳穴的定义第二节耳穴的分布规律第三节耳穴定位一、耳垂1.牙2.下腭3.上腭4.舌5.下颌6.上颌7.神经衰弱点8.眼9.内耳10.扁桃体11.面颊区12.冠心沟13.耳鸣沟14.缺齿沟15.肿瘤特异区116.低血压沟17.身心穴18.智齿19.颞颌关节二、对耳屏1.腮腺2.平喘3.颞4.额5.枕6.脑垂体7.顶8.晕区9.神经衰弱区10.脑11.睾丸12.丘脑13.兴奋点14.皮质下15.癫痫点三、轮屏切迹1.脑干2.喉牙穴四、耳屏1.屏尖2.肾上腺3.外鼻4.饥点5.渴点6.降率穴7.声门8.咽9.喉10.内鼻11.鼻咽12.耳颞神经点五、屏上切迹外耳六、对耳轮1.颈椎2.胸椎3.腰椎4.骶椎5.尾椎6.颈7.胸8.腹9.肩背10.肋胁11.腰肌12.骶髂关节13.热穴14.乳腺15.肋缘下16.腹外17.甲状腺七、对耳轮下脚1.臀2.坐骨神经3.交感八、对耳轮上脚1.趾2.跟3.踝关节4.髋关节5.膝关节6.外膝7.腘窝8.腓肠肌点9.足心10.股四头肌11.足背九、耳舟1.指2.锁骨3.腕4.肘5.肩6.肩关节7.过敏区8.风湿线9.肾炎点10.腋下11.耳大神经点十、三角窝1.降压点2.盆腔3.神门4.耳肝点5.子宫(男性:内生殖器)6.附件7.宫颈8.腹股沟9.便秘点10.输卵管十一、耳轮脚1.耳中2.膈十二、耳轮脚周围1.口2.食道3.贲门4.胃5.十二指肠6.小肠7.大肠8.阑尾9.乙状结肠十三、耳甲艇1.肾2.前列腺、内尿道(女)3.输尿管4.膀胱5.肝6.胆囊7.胰8.脐周9.胆道10.糖尿病点11.腹水点12.肝肿大区13.腹胀区14.醉点15.下焦十四、耳甲腔1.心2.肺3.气管4.支气管5.脾6.三焦7.结核点8.脾肿大区9.血液点十五、屏间切迹1.内分泌2.目13.目24.升压点5.卵巢6.促性腺激素点十六、耳轮1.耳尖2.肛门3.外生殖器4.尿道5.直肠6.肝阳7.轮1~轮68.枕小神经点9.肿瘤特异区110.肿瘤特异区211.外交感12.动情穴十七、耳背穴1.下肢后沟2.坐骨神经后沟3.脊柱沟4.胃肠沟5.脑后沟6.耳背尾椎7.耳背骶椎8.耳背腰椎9.耳背胸椎10.耳背颈椎11.颈椎3、412.颈椎6、713.耳背耳大神经点14.颈后三角区15.耳背腘窝16.耳背坐骨神经17.坐骨神经三角区18.胆囊区19.十二指肠球结节区20.多梦区21.聪明点22.睡眠深沉穴23.快活点24.网球肘25.肩三点126.肩三点227.肩三点328.上耳根29.中耳根30.下耳根31.耳背肿瘤特异区1第四章耳穴类型分类一、相应部位穴位二、五脏六腑穴位三、神经系统穴位四、内分泌系统穴位五、特定穴位六、耳背穴位及其他第五章耳穴功能一、神经系统穴位1.神门2.枕3.额4.颞5.皮质下6.交感7.脑干8.坐骨神经9.丘脑10.耳颞神经点11.脑12.顶13.耳大神经点14.迷走神经点(耳中)15.迷走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混合神经刺激点16.枕小神经点二、内分泌系统穴位1.脑垂体2.内分泌3.肾上腺4.胰腺5.甲状腺6.卵巢7.睾丸8.促性腺激素点三、特定穴(一)特定点1.升压点2.降压点3.糖尿病点4.降率点5.平喘6.肾炎点7.结核点8.耳肝点9.腹水点10.便秘点11.饥点12.渴点13.热穴14.癫痫点15.身心穴16.快活点17.神经衰弱点18.睡眠深沉穴19.聪明穴20.动情穴21.醉点22.血液点23.速听点24.兴奋点25.网球肘点(二)特定区1.过敏区2.神经衰弱区3.多梦区4.晕区5.腹胀区6.肝肿大区7.脾肿大区8.面颊区9.肿瘤特异区110.肿瘤特异区211.十二指肠球结节区12.胆囊区(三)特定三角1.颈后三角区2.坐骨神经三角3.肩三角4.胸三角5.胃三角6.皮质下三角7.颌三角8.妇科三角9.鼻咽三角(四)特定沟1.心律不齐沟2.低血压沟3.上缺齿沟4.下缺齿沟5.耳鸣沟6.脊柱沟7.胃肠沟8.脑后沟9.下肢后沟10.坐骨神经后沟(五)特定线1.脊柱线2.风湿线3.生殖线4.兴奋线(六)特定经(七)特定轴1.神经轴2.情绪轴3.运动轴四、五脏六腑穴位

封面

耳穴治疗学-第二版

书名:耳穴治疗学-第二版

作者:黄丽春

页数:334

定价:¥58.0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8923731

PDF电子书大小:5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