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恩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上中下)

相关资料

[

“温克勒是一位伟大的叙事者,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自信的写作风格,他送读者踏上阅读过往历史之旅,通过阅读读者经历了兴奋、震撼和沉思,过去的许多问题和社会现实如今仍旧存在。……温克勒成功创作了这样一本巨著,掩卷沉思,我们希望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威廉·冯·施特恩堡,《法兰克福评论报》,文学评论专栏,2009年12月8日

“……一种智力和审美的愉悦……。”
——乌韦·施托尔茨曼,德国文化电台,2009年12月10日

“温克勒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甚至是极高质量的书。他的优点是文体流畅,其对政治的介绍与分析无懈可击,并令人信服。尽管他避免使用性格描绘或娱乐八卦等手段,但他的书从不无聊或费解,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格言……温克勒非常熟悉古往今来的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谁寻找可靠、全面和可读的介绍近代西方政治历史的书籍,此书都是佳选。”
——蒂姆·布兰宁,《法兰克福汇报》,2009年10月22日

“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和它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在于它对历史的呈现方式:各种不同的叙事,在叙事的长河中嵌入众所周知或鲜为人知的纷繁事件。”
——勒内·阿圭尕,《文学》,2010年1月/ 2月

“关于欧洲和西方的书籍往往很无聊,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往往政治性太强,而且每一页都令人觉得这些论断和历史似曾相识。但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的《西方通史》幸亏并非如此。……因为作者尤其具备两种品质:他会叙述,而且总能抓住重点。”
——《世界报》(紧凑版),2009年10月14日

“温克勒描绘、整理并评价西方发展的主线。……经他归纳,西方及其根基全部汇聚为一幅西方的图象。温克勒的叙述知识渊博、令人钦佩。他的《西方通史》首卷结束于1914年,叙事生动而清晰。……该书首次对庞杂的欧洲历史溯本追源,剖析出西方思想的形成轨迹,然后凭借渊博的学识从中逐渐勾勒出西方的鲜明特点。这是一项非凡的,具有一定考古学分量的工作,为此对作者怎样称赞都不为过。”
——柯特·阿申布雷纳,《新苏黎世报》,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文学副刊,2009年10月12日

“一项巨大的工作成就,还不仅仅如此:现在它已经成为标杆作品。”
——《世界报》,文学世界,2009年10月10日

“这位柏林历史学家以《西方通史》成功地完成了一部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杰作。”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莱茵水星报》,2009年10月1日

“今年秋天在德语历史书市场上发生的大事,因为这里迄今尚不存在这类西方世界的历史。……德国人文科学经常被指责是不入流的,满足于坐井观天。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的作品彻底颠覆了这种看法,它是高水准的跨国史籍。在视角的广度、材料的透析度、历史判断的清晰度诸方面它都是优秀的。”
——福尔克尔·乌尔里希,《每日导报》,2009年9月22日

“这本多达1199页的巨著读起来很棒,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的《西方通史》令人爱不释手。读此书不必害怕漏过什么,或是得跳过过于复杂的章节,因为没有这样的章节。温克勒无需用晦暗的风格来遮盖复杂的情况,即使史实庞杂,他也掌握了明确表达复杂事况的艺术。”
——沃尔夫冈·舒勒,《世界报》,2009年9月19日

“……一本首屈一指的大师级巨著……。艰巨的工作已然得到了回报:温克勒的‘西方’将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埃克哈特·耶瑟,《新苏黎世报》,2012年5月18日

“……一种智力和审美的愉悦……。”
——乌韦·施托尔茨曼,德国文化电台,2009年12月10日

]

本书特色

[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首次填补了一项早就该填补的空白,撰写了西方的历史:他所描绘的世界史宏图,其时间跨度从古代源头直至20世纪,他深刻地阐述了此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各种政治思想的轨迹。

以罕见的大师手笔,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用生动的历史叙事,清晰提炼出西方世界的重大发展脉络。

]

内容简介

[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抢先发售填补了一项早就该填补的空白,撰写了西方的历史:他所描绘的世界史宏图,其时间跨度从古代源头直至20世纪,他非常不错地阐述了此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各种政治思想的轨迹。

以罕见的大师手笔,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用生动的历史叙事,清晰提炼出西方世界的重大发展脉络。

]

作者简介

[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1938—),当代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联邦大十字勋章获得者。主要著作有《魏玛共和国的工人与工人运动》、《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荣获莱比锡图书奖的四卷本《西方通史》等。

译者简介
丁娜,北京大学西语系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现居住在德国慕尼黑。译有《寻访行家》(合译)、《红桃J德语新小说选》、《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运动通史》、《德意志之魂》(合译)等。

]

目录

上册
前言
导论
**章 西方之形成:世界一部分的特征

一神教作为文化革命:西方之东方起源
早期基督教:宗教的熔炉
一个上帝,一个皇帝
两位皇帝,一位教宗
帝国传承:帝国的神话
基督教化与十字军东征
神权与王权之争:教宗革命及其后果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市民阶层的出现
封建制度和早期民族国家的形成:二元精神
未能实现的世界霸权:帝国的危机与衰落
个体对抗机构:早期基督教开始自我世俗化
教派大分裂之征兆:教会统一的终结
欧洲大变革(一):西方的内外疆界
欧洲大变革(二):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排犹和焚烧女巫:中世纪晚期之社会矛盾

第二章 老西方和新西方:从维腾贝格到华盛顿

路德宗和加尔文主义:新国家宗教
三十年战争与欧洲和平
对国家的反思:从人文主义到霍布斯
从清教徒革命到光荣革命
专制主义及其局限性
1648年后的霸权与均势
三权分立与公共意志:从洛克到卢梭
对现状的批判:启蒙运动及其局限
开明专制:要求和效果
危机中的专制:法国走向革命之路
经济变革:英国工业革命
政治变革:美国革命
法国革命前夜的欧洲

第三章 革命与扩张:1789-1850

1789:旧制度终结与法国大革命开始
极端化(一):从君主立宪到共和
不同的反响:革命在德英两国被接受的情况
极端化(二):处于战争和恐怖统治中的革命
举步维艰的稳定化:热月政变与督政府
从**执政到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大帝国与老帝国的终结
从失败中学习:普鲁士改革
费希特、雅恩、阿恩特: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
大不列颠,美利坚合众国与大陆封锁
拿破仑走向穷途末路:从西班牙“游击战”到对俄战争

中册
从陶罗根到厄尔巴:拿破仑首次下台
“宪章”与“百日王朝”:拿破仑*终倒台
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者:革命后的思想界
回归均势:维也纳会议
压迫与变化:1815年后的大国
地中海地区的革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
拉丁美洲的解放
超级大国美国:从门罗到杰克逊
托克维尔在美国:平等的时代
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
后续革命:1830年代的欧洲
改革,而不是革命:1830-1847年的英国
普鲁士的变化:关税同盟和王位更迭
东方和莱茵河:1840年的双重危机
饥饿的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处于1848年革命前夜的欧洲
七月王朝的终结
德意志三月革命
中欧东部的革命与反革命
意大利革命
秩序先于自由:至1849年春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统一与自由均成泡影:1848/1849年的德意志革命
意大利和匈牙利革命遭镇压
非革命的演变:北欧与西北欧
行政权的独立:法国走向第二帝国
从爱尔福特到奥尔米茨:普鲁士联盟政策的失败
回顾革命(一):德意志
回顾革命(二):欧洲
移动的边界:国际比较中的美国向西扩张

第四章 民族国家和帝国:1850-1914

唯物主义对垒唯心主义:19世纪中叶的精神转折
西方与东方:克里米亚战争及其后果
西方在亚洲:印度,中国,日本
从反动时期到“新时代”:普鲁士的政权更迭
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意大利统一
改弦易辙:1859-1862的德意志列强
改革与扩张:亚历山大二世治下的俄国
脱离联邦:美国内战
自上而下的革命:德意志二元性的终结
波拿巴主义陷入危机:1866-1870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以改革来适应:1860年代的英国
从北德意志邦联到帝国的创建:1867-1871年的德意志
失败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起步
文化之争:国家与教会的争执
一个分裂的民族国家:统一后的意大利

下册
向帝国的敌人宣战:统一后的德国
联盟的梦魇:俾斯麦的欧洲
帝国主义(一):从迪斯雷利到格莱斯顿
帝国主义(二):瓜分非洲
进行巩固的尝试:1880年代的德国
机会主义的共和国:处于改革与危机间的法国
突然右倾和无政府主义:克里斯皮时代的意大利
反动,激进主义,革命:1881-1906年的俄国
现代先锋国家:世纪之交前后的美国
跨国的现代:进步的非同时性(一)
考验:哈布斯堡君主国内部的发展
对后发国家的诅咒:1890-1909年的威廉德国
告别“光荣孤立”:1886?1914年的英国
激进的共和国:处在反犹太主义和世俗主义之间的法国
民主化与扩张:焦利蒂时代的意大利
从巴塞罗那到巴塞尔:进步的非同时性(二)
镇压与前卫:1906-1914年的俄国
战争作为解决危机的出路?1909-1914年的威廉德国
萨拉热窝及其后果:从七月危机到**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的西方:回顾与展望

封面

索恩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上中下)

书名:索恩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上中下)

作者:[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

页数:1288

定价:¥198.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20130820

PDF电子书大小:11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