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政之:一笔一天下,一报一世界

节选

[

  《胡政之:一笔一天下,一报一世界/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  济生走后,我辞去了在北碚的工作,搬回重庆红岩村公公的寓所。当时公婆在旧金山(公公参加联合国制宪大会,婆婆陪同),家中无人居住,只有一当地老农叫老杨的看房子,并在楼下边角地种些蔬菜,为我做饭。房子在半山腰,大门是两扇玻璃门,外面还有一段石阶,然后是个栅栏门。这所房子离《大公报》社址李子坝不远,高处山上住有美军军事代表魏亚特将军,山下住有吴达诠的原配夫人,我们称她吴伯母,大女儿吴元俊和她同住。她家周边住的均为国民党政要及其家属。寓所客厅窗外有一石阶小路,隔窗可见身着灰色布军服的军人三三两两有说有笑走过,从不往窗这边张望。后来知道石阶顶上是共产党的八路军办事处。  吴伯母气度不凡,一身黑丝绒长旗袍,虽缠足却穿着一双小尖头黑皮鞋,走起路来“咯噔咯噔”响。她对我十分关照,特别是在我临产时她三番五次带着吴大姐来看我,后来又带来一位助产士,让她日夜陪护,并再三催促答应来照顾我的济生二姐(在金城银行下属的泸州一个酒精厂上班)速归。此时已临近暑假,在外读书的胡家四小姐、五小姐和公公舅母的外孙女等陆续回来了。我临产前二姐赶了回来,隔江的三姐带来了曾给她接生的德国留学的产科医生。1945年7月25日,大女儿出生了。同时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初秋时,公公也从美国回来了。婆婆因顾家人大都在美国,她暂时留在纽约。  公公回来后,除了节假日,平时就是我带着女儿和公公还有老杨在家。公公的卧室很大,站在阳台上可以眺望整个山城。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卧室伏案工作,或是报社来车接,只见他那胖胖的身体钻进小小的黑色汽车去了李子坝。为了不影响他工作,我带着几个月大的女儿住在距他较远的书房。晚饭时,才能见面。一段时间,女儿一到晚饭时就要哭一阵。记得一次公公说起“我家有个夜哭郎”的谚语,令我很吃惊:没想到平日不苟言笑的公公居然还很风趣!为这个“夜哭郎”孙女取名字,公公冥思苦想,*后取名“渝华”。联想到济生和他三个姐姐两个妹妹的名字,发现公公给子女起名字都与他们的出生地相关(只两个小儿子例外)。女儿生在重庆,所以取名“渝华”。后来是她的二姑认为“渝”字不好写,改成一个字“玫”。女儿退休后,经过翻阅大量祖父的文章和与《大公报》相关的文章、走访《大公报》同人和亲友,编写了《胡政之年表》,为研究者提供方便;她还和表哥王瑾(济生大姐的儿子)奔波于全国各大图书馆,走访多处机构,拜会各种人员,多方收集资料,终于在2007年正式出版了《胡政之文集》,了却了她祖父的遗愿。  ……

]

内容简介

[

  《大公报》是中国发行时间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它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业的翘楚。如果说“大公报”这三个字无法在中国现代史中抹去的话,那么胡政之的名字就应该随着“大公报”一起,传诸后世。

]

目录

**辑 非凡经历:三十年《大公报》,不离不弃回忆父亲胡政之生平永远的怀念新闻大家胡政之报界巨子胡政之《大公报》与胡政之第二辑 办报理念: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史海钩沉精神事业做人报人的态度望平街上的哀思毕生尽瘁新闻事业张季鸾、胡政之和《大公报》研究部我所认识的胡政之先生报业全才胡政之与《大公报》(节选)报坛巨擘的风范壮志未酬身先死胡政之先生的新闻观政之先生的政治态度数十年如一日的老报人第三辑 深情追思:一笔一天下,一报一世界胡政之·赞善里·金庸再听不到那些话了我所见的我所佩的以工作代哀思忆胡政之二三事胡社长与我坚定的信念夙愿未了一生是报人政之先生精神不死政之先生谈片追记我与大公报抗战六年在桂林(节选)长于识,长于写,尤长于做,长于管理悼胡政之先生胡总经理六十寿言附录胡政之先生年表

封面

胡政之:一笔一天下,一报一世界

书名:胡政之:一笔一天下,一报一世界

作者:查良镛,萧乾等著

页数:355页

定价:¥69.0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1-01

ISBN:9787520512664

PDF电子书大小:8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