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

节选

[

  《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  二、从边城走向京城的素朴乡下人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与成就的确和同行少有共同处,这是他的孤独处,也是他的特殊处。  他的孤独与特殊,一方面来自他湘西苗区荒僻小县的出身,一方面则是他文学天分自然生发的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坚持。湘西的山水风情不仅决定了他的人格气质,也塑造了他的艺术风貌;强调“我不轻视‘左’倾,却也不鄙视右翼,我只信仰真实”的写作态度,则决定了他在文坛江湖只身闯荡的孤寂身影,也塑造了他和同时代作家相较下卓尔不群的独特成就。  1987年1月,《联合文学》由郑树森总策划,首度制作推出“沈从文专号”,内容涵盖生平、小说、散文、传记、评论、书目等,被视为国府迁台以来对沈从文文学研究成果的*完整呈现。专号的下一期“读者来函”栏目中,特别刊出许多作家的来信与回响,其中林怀民表示:“在我心目中,沈从文是中国**小说家”,理由是“清谈的文字之后,有中国人温柔敦厚的至情,沈从文对生命的欣赏,对人的爱与包容,有如中国的大地山川。”②沈从文的文字如果给人山川大地的联想,那也是因为他来自山川大地,特别是湘西富有传奇色彩、乡土风致的河沆、重山与人事,给他生命的滋润、性情的陶冶,以及传统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厚实底蕴。他从湘西出走,*终还是回到湘西。在繁华上海、古老北京中打滚多年,虽然绅士气已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但他还是一身挥之不去的乡下人气息——至少他始终坚持一个“乡下人”的立场。  1932年秋天,30岁的沈从文费时三周,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从文自传》,款款诉说他作为“乡下人”的出身,与湘西乡土间血肉相连的情分,特别是与他生命的河流——沅水(即辰河)密不可分的关系。必须承认,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擅长写水的作家之一,不论是《从文自传》《边城》,还是《湘行散记》,都不乏出色的河流描写与水的意象,他在《自传》中这样说过:“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抗战胜利后返回北京不久,他写了《一个传奇的本事》一文,再次强调了山川大地上的“川”给他的影响和启示:“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倾向不可分。……三十年来水永远是我的良师,是我的诤友,给我用笔以各种不同的启发。……我一切作品的背景,都少不了水。”水的柔弱与强韧,水的兼容并包,水的无坚不摧,这些隐藏的德性,无形中化为他的人生观与创作观,他清楚地指出:“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这位湘西之子,在他一生坎坷的历练中,身上始终有着土地的坚毅,河流的婉约,二者共构出他传奇的本事。  沈从文20岁以前的经历其实已经决定了他的一生及文学事业,在《自传》的《船上》一章中写到押运军服帆船上的曾姓朋友,就是《湘行散记》中那个戴水獭皮帽子大老板;《一个大王》中写到跟部队要到四川,从湖南边境的茶峒到贵州边境的松桃,再到四川边境的秀山,一共走了六天,那次路上的经验如渡筏,“十年后还在我的记忆里,极其鲜明占据了一个位置”。而《边城》即由此写成。这两《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是他*具代表性的散文集与小说集,取材都离不开他的湘西经验。  然而,湘西再美,终究拴不住一颗年轻不安分的心灵。他决定离开湘西,在《女难》中道尽了当时寂寞的心理:“我欢喜辰州那个河滩,不管水落水涨,每天总有个时节在那河滩上散步。……一切皆那么和谐,那么愁人。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但事实上每每见到这种光景我总默默的注视许久。我要人同我说一句话,……可是能在一堆玩,一处过日子,一阵子说话的,已无一个人。我感觉我是寂寞的。”他向靠近学校的城墙走去,看学生们在玩球嬉闹,“可是不到一会,那学校响了上课铃,大家一窝蜂散了,只剩下一个圆圆的皮球在草坪角隅,墙边不知名的繁花正在谢落,天空静静的,我望到日头下自己的扁扁影子,有说不出的无聊。我得离开这个地方,得沿了城墙走去”。  ……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创作主体“作家”为主要的书写对象, 试图探掘民国作家抒情审美意识的形成与表现。研究的对象包括20世纪初的王国维、鲁迅、周作人, 1920年代、1930年代的徐志摩、冰心、沈从文、何其芳及湖畔诗人, 1940年代的张爱玲、无名氏、鹿桥及东吴女作家等。

]

作者简介

[

张堂锜,1962年6月生于台湾地区新竹。台湾地区师范大学中文系、中文所硕士班毕业,1999年获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地区)政治大学华语文教学学位学程主任、《政大中文学报》主编。现任(台湾地区)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地区)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民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集刊》主编。曾获台湾地区的“中国文艺奖章”“中兴文艺奖章”文学评论奖等。学术研究领域以中国现代文学、澳门文学为主,著有《白马湖作家群论稿》《现代文学百年回望》《黄遵宪的诗歌世界》《民国文学中的边缘作家群体》《边缘的丰饶:澳门现代文学的历史嬗变与审美建构》等十余种;编著有《现代小说概论》《中国现代文学概论》《大陆当代文学概论》等书;主编《现代文学名家传记丛书》《台港地区澳门文学评论选》等丛书。

]

目录

导论:纯美的凝望:中国现代作家精神探索的一个面向 / 一、前言 / 二、作家意识与时代任务的复杂构成 / 三、现代文学发展的主潮更迭:新民、启蒙、革命与救亡 / 四、主潮更迭下的边缘存在:抒情审美 / 五、凝望纯美:中国现代作家艰难曲折的精神探索 / 六、结语 / 编 民国文学中抒情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建构章 独立之价值,纯粹的美术——王国维—蔡元培 / 一、生命多艰的纯粹学者 / 二、文学审美的超功利性与独立价值 / 三、从红楼到人间:文学审美意识的批评实践 / 四、从王国维到蔡元培:美育理论的提出与开拓 / 五、美的功利性与纯粹性:梁启超、王国维的选择与命运 / 第二章 召唤力之美、恶之声的孤独者——鲁迅 / 0一、孤独而巨大的文化图腾 / 二、从主美向主用倾斜的文学功能观 / 三、力之美的热烈召唤 / 四、在矛盾对立的炼狱边缘开出的小花 / 五、战士的孤独:在往事重提中自言自语 / 第三章 自己的性情,个人的文学——周作人—俞平伯—废名—钟敬文 / 一、苦雨里寂寞的乌篷船 / 二、在载道与言志、文学有用论与无用论间摆荡 / 三、艺术的生活,趣味的文学 / 四、冲淡平和的名士风度:俞平伯、废名、钟敬文 / 第四章 诗意的追求,美文的典范——朱自清—冰心 / 一、人、文俱美的精神品格 / 二、时代困惑下“哪里走”的彷徨 / 三、“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追求 / 四、以“爱的哲学”为核心的“冰心体” / 五、*后的精神家园:爱、美与真 / 第五章 湖畔的辉光,放情的歌唱——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 / 一、歌笑在湖畔,歌哭在湖畔 / 二、让爱自由,让美做主 / 三、放情的唱,把自我融化在诗里 / 四、天真诗国与少年中国 / 五、从“五四”、“五卅”到“五七” / 第六章 爱、自由与美的单纯信仰——徐志摩—林徽因—闻一多 / 一、孕育自康桥纯美精神的浪漫诗人 / 二、唯美的体现,神秘的绝唱 / 三、诗化的散文,云游的旅人 / 四、一个纯美主义者的激情:林徽因 / 五、燃烧的红烛,壮美的诗魂 / 六、戴着脚镣跳舞,开启一代诗风 / 第二编 民国文学中抒情审美意识的发展与转折第七章 边缘的抒情,田园的牧歌——沈从文—废名 / 一、人世无常,天才易毁 / 二、从边城走向京城的素朴乡下人 / 三、人性之爱与人情之美 / 四、个人声音与时代洪流间的挣扎 / 五、张兆和:捕捉生命本色与美的忧伤 / 六、废名:自成一体的诗化小说美学 / 七、能做梦,就代表有自由 / 第八章 寂寞的独语,画梦的歌者——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 一、“何其芳现象”/“何其芳们现象” / 二、青春的预言,寂寞的欢欣 / 三、画迷离的梦,刻艺术的意 / 四、从梦中道路到延安窑洞 / 五、瘖哑的夜莺:一代知识分子的宿命 / 六、卞之琳:寂寞的人,站在桥上看风景 / 七、李广田:梦是这样迷离 / 八、诗人付出的代价终究还是诗 / 第九章 海上才女,如虹丽影——施济美—程育真—杨琇珍—邢禾丽—郑家瑷—汤雪华 / 一、瞬间辉煌:从“东吴女作家群”说起 / 二、园林中的寻梦人:施济美 / 三、宗教的爱,纯真的美 / 四、“爱情”为主与“爱国”为辅的双爱模式 / 五、逐渐清晰的美丽身影 / 第十章 塔里风情,未央之歌——无名氏—鹿桥 / 一、战争文学里的审美艺术及“异数” / 二、神秘无名氏,文坛“零余者” / 三、北极风情与塔里女人的爱与美 / 四、战地钟声里的桃花源:西南联大 / 五、歌咏爱与美的青春诗篇:《未央歌》 / 六、未央的心愿:寻找一种永远 / 结论 “一个人”的文学史:中国现代作家个人化写作的自觉追求与历史经验 / 一、不尽是文学的世纪 / 二、抒情之必要,审美之必要 / 三、在历史漩流中艰难前进的身影 / 四、个人的声音,文学的永恒 / 参考文献 / 附录:60位现代作家文学纯美理论或经验自述举隅 / 后记 / 补记 /

封面

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

书名: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

作者:张堂锜著

页数:297页

定价:¥78.0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6-01

ISBN:9787536088603

PDF电子书大小:6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