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王

本书特色

[

《上海王》是著名作家虹影“重写海上花三部曲”(《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中的**部,讲述了清末民初上海一位传奇女子的故事。
父母双亡的乡下丫头小月桂被卖身妓馆,鸨母新黛玉嫌弃她粗手大脚不能接客,只用作粗使丫头。不料,洪帮老大常力雄却对她一见倾心。
常力雄要娶小月桂却突然遭到暗杀。而断送常力雄性命和小月桂前程的竟是她的一个眼色。小月桂沦落十里洋场*底层,却念念不忘常力雄。
小月桂借助自己当初一个眼色救下的新任洪帮老大黄佩玉之力东山再起,成为“申曲女王”筱月桂,却调查出黄佩玉正是暗杀常力雄的策划者。
筱月桂联合常力雄旧时保镖余其扬设计杀死黄佩玉,并将余其扬推上洪帮老大的位置。而真正的“上海王”却是幕后的筱月桂。
 
章外章 我怎么会写这本传记
 
几年前,我刚丢掉了一家报社的工作。从学校毕业,我就在那里当记者,做得相当尽职,但就是这份敬业精神让我惹上了麻烦。具体经过我懒得说了。回想起来,像我这样的性格的女人,恐怕早晚得卷铺盖。应当说,我没有早被开除,还要感谢报社领导的容忍大度。
不过被婉辞当日,我几乎像被雷击了,我个人的生活也陷入了绝境。一下子成为社会弃儿:无工作,无工资,无宿舍,无朋友。付不起房租,马上就会无家可归。
我不去整理自己简单的行李,躺倒在床上,灭了灯,离开了争闹的世界,索性仰头大睡。我没有想到,那夜,在我的生命标出了一个转折。
 
大汗淋淋醒来天已亮,摸摸临窗的小书桌,有点潮,晨雾露气染的。不过照镜,我的脸色红润。看相人都说我八字大,不必避邪,不过邪也不避我。
“绕不过去的!”梦中的这女子,神情奇怪地朝我眨了眨眼睛,“不如四周看看,找到了就抓住。”
我打开窗。早晨和夜一样寂静。窗外是墙,但伸出头就可看到一个拐角,后面是一幢洋房,墙上爬满深红色的玫瑰,奇香诱人。我从来没有注意,自己住的地方周围是什么。现在一看,好像还有点名堂。
我站在路边,看墙内的空荡荡的操场。向看门老头打听这地方,说这是一所职业学校,暑假就空了。我问这地方以前是不是一所戏剧学校?看门老头很惊奇地看着我,说真是的,很少有人记得,七十年前,有个剧界名伶买下来,建了上海**个戏剧学校。每天一早这阵子,那些漂亮男孩女孩就在这儿练唱练舞,一口气翻十个筋斗。
我追问下去:“一个女伶哪来这么大笔钱?”
看门人摸摸脑后勺说,他也弄不清楚。他突然对我说,“你要运气好,你遇上刘骥先生。这儿的什么事他都一清二楚。他就住在附近,有时走过来散步。”
“真的?!”我眼睛一亮,中国人当然知道剧作家刘骥,如同西方人知道莎士比亚一样。
 
于是,我不得不振作起来。每天晨跑晚跑,有事无事,都上这个操场来一圈,这天终于看见操场上有一个男人,一头银发飘洒,他穿着质地很好的中式褂子,布鞋。虽然拄着手杖,却依然风度翩翩,消瘦但不衰弱。
我向他走过去,他这样的大名人,我当然认得出。刘骥先生日后提起过这一天,说我跑到他跟前的**句话就把他吓了一跳:“刘骥先生,我看到你每次在这里散步,就想起谁。”
“谁——?”
“她——!”
“你怎么知道?”
“她告诉我的。”
其实当时我说的“她”,是梦中见到的女人。
刘骥先生笑了,他伸出手说,“小姑娘——”其实我早就不是小姑娘,但对满头白发的人而言,充充小姑娘也不错。“小姑娘,我们有缘。”
他住在不远的富民路,早就不上班了,像他这样等级的大师,少有的国宝,没有退休一说。我有幸结识这么一个半神式人物,自认为是莫大的缘分。
我这才下决心,住定下来,找个工作。有家流行杂志,编辑部正好在沪西,同意雇佣我一年,年终看“业绩”,决定合同续不续签。这家杂志只管赚钱,生存起来单纯一些。我从网上找到就近一幢老房子的亭子间,租金便宜,就搬过去了。
 
我第二次见刘骥先生是在他家里。相处熟了,才发现刘骥先生完全不像老人,虽然行走不便,却是耳聪目明,谈笑风生。他旁边有个看上去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女人陪着,表情冷漠地听我们说话。我以为是他的孙女,结果是他红颜永驻的夫人。她眼睛始终没有正眼看我,我和她只有几句客套的寒暄。
开始时,我怀疑刘骥先生有意收下我这个文学女弟子,只是风流脾性不改。我心里恼多于喜。日子一长,我也被这个老人开化了,觉得人生难得真性情。
很少听到他谈学问,尽听他谈文坛往事,流言蜚语,而且男女关系上的传闻还特别多。如果我把当时每天回家记的笔记整理出一部分发表,定能让现代文学史教授吓一跳:他们崇仰的那些革命文学大人物,原来做过比今日文学青年更荒唐的事。
 
《新良友》周刊编辑部是一幢旧洋房,走廊和办公室挂满了二三十年代上海刊物的封面复制品。这家满是图片的仕女杂志虽然对不上我的口味,但也知道全国报摊都把它放在打头。要迫使我自己不会认真起来,在这里混饭吃是*好的。
那天主编走进编辑室,说《新良友》*大的遗憾,是一直未能采访到上海小资女作家**块牌子丹仪,问谁有办法。编辑室当时只有三个人,都朝我看,因为那两个人已经吃过闭门羹,只有我去撞撞大运。
我勉强说,“我只能试试看。”
主编表示,若能采访成,稿酬从优。
主编走后,几个同事说,他们碰钉子绝非偶然,下面是一大套女人经:
“我看丹仪脸上全部是做过的!”
“总应当有五十了吧。据说她母亲是“老良友”的作者,与张爱玲共过事。”
“这个女人自命张爱玲转世,怎么会向你露真面目?”
实际上我心里暗喜,丹仪就是我师母,刘骥夫人,即便她不给我面子,她也会给自己一个机会。凭着一种敏感,我几乎能断定她会与我大谈一番。
 
果然,丹仪约我到外面谈。
她穿了件新式旗袍,妆化得浓艳,但是皮肤很好。指甲涂了*新的多色荧光。据她说,外祖母是什么解放前一家银行经理的少奶奶,在法租界有一大幢三层楼的蓝房子。
我们坐在瑞金路一家咖啡馆里。她津津乐道身上的衣饰是在哪个欧洲城市买的,什么季节用什么巴黎香水,如数家珍地说了一串去过的欧洲国家感受,这点倒符合我上司给我的采访要求。我真不明白我的同事们出了什么错。
我知道,在七十年代末,刘骥先生忽然变成稀有的“出土文物”,外国竞相邀请。二十年中走遍全世界,永远有丹仪陪伴在侧,一直到他*近实在走不动为止。但我明智地不提刘骥。
“上海小资女人**块牌子。”我开门见山问她这个外号的来历。
她一笑,“当然我不会做这样的自我标榜。”她淡淡地说,“不过这称号没什么丢脸的。就是被当今那些‘小妹妹’们弄得太俗气了。”侍者过来,我点了啤酒,她点了一杯冰咖啡,接着说,“难,趣味这东西*难,三代富贵方知饮食。美国人富了一百年依然粗俗!如今上海小资女人学时髦是靠看美国肥皂剧,靠研究贵刊——真是俗不可耐。”
我一手端着啤酒,一手忙着记她的话。突然她警觉地问我:“你呢,不像上海女子!”
我点点头。我的确不像。就在这时,她用简单的欧洲星相,判断了我的性格。
她话题一转,问起我的生日。
原来我是处女座出生的。
这样的人,对神秘、悬疑、危险,甚至暴力,有着难以言喻的好奇心,好奇心可引导出创造性。但可能过于执著而走火入魔,不可收拾。如果弄起艺术,则追求完美,几乎成病态。
丹仪对我这么说。我完全明白她指的是什么,应当承认,她说的很准。我不能不叹服:我这个扬子江水手的女儿,一辈子不入时流。
“至少你不生在上海。”丹仪不容反驳地说。
这话说到要害上。隔一条江,水土就不一样,哪怕是跨过一条江过来的,就生来不是做上海女人的料子。
丹仪那天还说,她诧异我这样的人,竟然对小资女人这题目感兴趣。我心里一紧。莫非这个女人打听到什么消息?在本地小资像寄生虫一般长出来之前,上海的天下,属于大开大合的女人,那就是我心目中的上海女人。不过我的书还没有开始写,她怎么知道?
 
刘骥先生进了医院,让一个护士投信,叫我去见他。那是个阴沉沉的下午。他本来脸就瘦,现在脸更瘦,而且眼圈灰黑。我突然明白,他的日子长不了,看到我来了,他似乎等待已久,竟然拉掉鼻子上的氧气管,坐起来。我急忙阻止他,他不理会,一个手势拦住了我。
人之将死,其言才真。他的话没头没尾。可能他知道我了解他的上下文,开场白就省了。他说我们这种知识分子,走进现代,是假的,浮面的,赶时髦而已。老百姓活出来的现代,例如抽水马桶浴缸之类,才切切实实,什么革命运动政治清洗都改不掉的。
他张开嘴想大笑,可怜这个时候,他已是有笑之心无笑之力了。
上海就是物质的,现代上海,就是物质的集合。坐在上海的抽水马桶上,思维还能抽象?我只能代刘骥先生大笑。
他看来一直在等着我落进他的话语圈套,便叫我从他的床底一个帆布包里,找出一个牛皮信封,让我当面打开。里面有相当多发黄发脆的剪报,内容却一样,都是关于一个我没听说过的沪剧女演员,叫筱月桂。
看到我很惊奇,他眯起眼睛,缓慢地说:“你能写点像样的文字,我也知道你写的东西不痛不痒,其实无啥意思。如果以后真想写出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就写筱月桂,这是我一生见过的*了不起的女人。”他说完话,靠回枕头上,话多了脸色疲惫。护士赶了过来,给他重新插上氧气管,先生的女儿用眼色示意我退走。
我意识到他以前多次提到过的小月桂,就是这个女演员。
那个下午是我和他*后一次见面。不久后,先生去世。
但是他临终托付给我的事,却苦了我。我查了上海戏剧史、文化史、经济史,甚至上网“google”、“百度”一通,也找不到“筱月桂”这个名字。请教了一些老上海文化人,倒是听说过这名字,是个“坏女人”,“女流氓”、“白相人嫂嫂”,还有人称之为“黑社会淫妇”,而具体材料却无人提供。
所以,刘骥先生交待的这事,我觉得有点蹊跷,没有上心。直到我又一次陷入颓唐,成天提不起精神,上班混工资,写时髦男女如何消遣,下班后泡酒吧寻碟片上网,觉得天下万事,都能狂眼横扫,一痞了之。一直到前些日子,我为了不值得的小事与《新良友》主编大人吵了起来。他倒没有说解聘,但我觉得如此只求生存,太没有意思。
这时,我想起刘骥先生的嘱托。我干脆请了病假,放弃几天工资,坐到图书馆去仔细翻找民初旧报。一个女人社会名声能坏到如此地步,所作所为,必是当时社会不能容忍,今日也未必乐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天天钻纸片堆,弄得蓬头垢面,果然读到不少材料。她的事像磁铁,我一靠近这一大堆材料,就无法走开。
 
刘骥先生年轻时在爱情生活上弄出很多故事,在三十年代文坛,几乎有登徒子之名,但始终是在新文艺界人物中周旋。
后来刘骥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名人,左翼戏剧的一面旗帜。他从未当高官,却比那些光会打棍子的人物聪明得多,善于保护自己,从未在政治运动中吃比别人多的苦。解放后他不再写任何作品,可哪个电影戏剧的委员会都少不了他,哪届政协都落不下他,不少人恭称他为“中国现代戏剧之父”。
名声显赫、德高望重之后,他早期与如意班合作,没有人提起,他自己也语焉不详。
刘骥这个人,不方便提的,他就不提;而绝口不提的,自然有绝不方便之处。
我敢肯定,刘骥在心底里,是暗恋过筱月桂的,只不过没有表白的胆量。证据就是,他在医院里嘱托我写筱月桂时,除了说“这是我遇见过的*能干的女人”,还添了一句“这是我遇见过的*美的女人”。虽然声音轻了下去,好像是怕得罪什么人似的。
或许他认为这话不应当让妻子丹仪听到,其实她那时不在病房里。
*让我对筱月桂这个故事动心的,就是他这句半吞半吐的话。也许,是我心里一点暗暗的嫉妒吧。刘骥一生和多少女明星有过交往,筱月桂的确漂亮,或许比她们都漂亮,但毕竟还没有被公众评为二十世纪上海**美人。刘骥这句赞美,明显带着个人感情。
我们相处一年多,直到他仙逝而去。一年中,惟一他谈到学问,就是吹嘘他如何巧译modern一词。当时什么概念都得自找翻译。他译成“摩登”,顿时风行。其实他当时想到的是《楞严经》中那个淫荡女摩登伽,把佛弟子阿难拖上床,几乎坏了他的德性。
现代,就是坏人德性的尤物,像当时某些时髦女子。他说当时灵机一动,妙手偶得,现在看,还真有大学问可做。
言毕他哈哈大笑。我当时真怕他笑得背不过气来。
我现在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想到的摩登伽女就是筱月桂。
 
我假期结束上班的**天,就把筱月桂的故事送到主编那儿。我们的杂志的风格是白领小资,有人物栏目,介绍昔日明星名媛的传奇色彩故事。我认为我写的传记,文字功夫不说,传主人物绝对有意思。
从办公室出来,我有意顺着刘骥先生住的方向走回住处,心里十分怅然,感觉他依然活着,他只不过是在等着我写筱月桂,只不过是让我单独去认识一个人而已。他的那间书房对着外花园。看着那窗纱在风中拂动,我想告诉他,经过千辛万苦的周折,我终于找到筱月桂,也是我运气好,是她亲自接的电话,似乎心情不错。于是我在电话里与她聊起来。
刘骥先生的魂魄知道了,一定会高兴。但是我也知道,如今是丹仪一人住在这儿,我没必要去打扰她,便从门口走了过去。
 
主编板着脸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去。待我走到过道上,编辑部其他同事就幸灾乐祸地低语开了。
为写昔日上海申曲星后筱月桂的传记,我整日神魂不安,但翻资料那副狠劲儿,不好好梳妆打扮,来去匆忙的样子,不可能全瞒着这些隐私虫。当我交上稿,希望刊物连载,恐怕都传遍了。
主编关上门,一点不绕弯子地说:“写得不错,但《新良友》不能刊登。妓女、黑社会、暗杀,这些忌讳摆到一起了。这个筱月桂很难做人生楷模。”
我的天,我倒抽一口凉气,不知该如何反驳,我问:“上海昔日明星,不是每个人都是一部接一部传记?阮玲玉已经有多少部传记,还有电影!”
主编想缓和气氛,给我倒了一杯茶。他说,《新良友》的定位是小资时髦,读者是城市白领银领女性。筱月桂会吓到她们,况且,如果女人都像此人,不就翻了天?还是安定重要。
“你是说,吓坏白领,就会影响安定?”
主编一笑,“你这话不中听,倒是点中要害。”
我想说,恐怕你是怕影响赚钱。这话说了没意思,我也是靠这刊物过日子,装不得清高。我低头拿了稿子往外走,但是主编叫住我:“看来你会投别的杂志,我应当告诉你详细一些。”
我惊奇地转过身来,以为自己又回到开除我的那个报社,又惹上麻烦。这个老板是所谓的“青年才俊”,不管那种劳什子。他当老板,只管钱。《新良友》赚钱之多,使他成为同行中的明星,他继续说:
“吓到的**个白领是丹仪,她的话我就不重复了。不过我想她会向任何敢登的刊物抗议。”
我竟然笨到没想到这个可能性,一下来了气,“她能抗议什么?”
“我刚才的话,只是重复她的话。投稿是你的私事,我当然不管。虽然刘骥先生过世了,她在文坛关系很多,还是有势力的。我是为你好。”
每个主编都是好心,报社那个思想警察主编,也是挺体贴地请我开路。
*多不过如此。筱月桂不准备退路,我也烧毁了渡船。
我倒不觉得小资女人会有那么多闲气要生,她们顶多不喜欢,筱月桂倒是会得罪一大半男读者,可能会气得把这本书扔进火里。我并不期望人人有刘骥先生那样的胸襟。
 
果真没有刊物敢于发表,也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我一气之下,上了博客,每天一节,每星期连载一章。所以我每星期找一次筱月桂,交出成稿之前,再对证一番。
遇到一个英国学生强尼,他竟然读博客,而且为了筱月桂,找到了我。他的汉语说得不错,人又聪明绝顶,在剑桥国王学院做博士生。他只要不对“中国问题”发表意见时,和气随意,有时腼腆得像个女孩。
他正在做“上海现代化中的俄迪普斯情结”论文,说是学问马虎不得,一定要跟我来。他假装邻座,实为偷看。这儿很清静,就我们三人,强尼上网,我和她叫了咖啡。
后来,他向我感慨:东方女人看起来永远那么年轻。他说那年他祖父到上海,日记上记着在饭店见过一个艳丽的中国女人,一生都未忘记她的美貌。这是他当初学中文的初衷,等到漂洋过海来上海,一下子就被上海迷住了。他问我,中国女人有多少像筱月桂那么美?
这话当然侮辱了我,明显把我排除在外:他见我多次,从来没有这样的感叹。不过我当然没有理由跟他生气。男人不分中外,大多无可理喻。
我清楚地明白自己爱上了筱月桂,这是违反写此书前与历史签的合同。但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我觉得女人的美,不只是给男人看的―筱月桂从来就是女戏迷*多,我为什么要例外?
我接到同事的一个电话,《新良友》这期**页上有一个“丹仪女士声明”,语意不清,说话绕圈子,无非是说我在博客网上连载至今的筱月桂传记,暗示刘骥先生与筱月桂有私情。我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左翼电影旗手,怎么可能与一个黑社会白相女人有染。
丹仪声明原文中说:“这是对我国革命文艺传统的极大污蔑。”
我放下电话,脸色苍白。现在还只是在网上发表,还没有平面出版,正如主编大人预言过的,我没能找到愿意刊登本传记的刊物,但是每次我贴一章在网上,都很紧张,论坛上骂筱月桂的比赞扬的多出一半,骂我之词更刁更野蛮。
我知道丹仪在等着什么:她等着这本书正式出版后,把我和出版社一起告上法院。告网络,效果适得其反,而且名誉损失的赔偿,钱不好算。
在中国,三代后人有权到法院告“诽谤死者名誉”。看来我这辈子不得安宁了!
 
的确“中国的黑手党”之名,叫人望而生畏。什么不好写,要写男盗女娼?况且,这原本该是女人离开的世界。我的这本书,胆大则大矣,并非胆大在写黑道。
中国的官道,无论文武,都一股子道学头巾气,说话假模假式,做事朝三暮四,为人做张做致,而且不把女人当人;中国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我看了胸闷气躁,只想砸锅摔盆。
黑道人,敢说敢做,做事为人,都讲个风骨,有真性情在。
想当年,我十八岁时,毅然当了诗人,自然而然就走进黑道,没学得一身武艺,学了一手另类诗体。
黑道中,女流英雄,经常会冒出来。会门三教九流,所谓“金皮利桂,平团调柳”,容得下新黛玉和小月桂这样风月场中的人物。
你这就明白了吧,为何我会写这样一本书。从这本书开始,我竟然成了一个女权作家。我的命运尚是未知之数,筱月桂也一样。我和她再次坐下来,或许就可商量出一个结局,彼此都说得过去的结局。

]

作者简介

[

虹影,作家,诗人。其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出版。
《饥饿的女儿》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奖。
《好儿女花》曾获《亚洲周刊》十大中文小说。
《K-英国情人》被评为英国《独立报》2002年十大好书。
《上海王》获新浪网评2003年十大中外小说。
纽约《特尔菲卡》杂志“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得主。
意大利“罗马文学奖”得主。

]

目录

目录 修订本说明第 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章外章 我怎么会写这本传记还愿到上海(代后记) 

封面

上海王

书名:上海王

作者:虹影

页数:355

定价:¥36.0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41142772

PDF电子书大小:3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