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师道

节选

[

  《守望师道》: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时局乌云密布,鲁迅先生对柔石等革命青年在龙华被国民党暗杀感到极其愤慨,就迎着刀丛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文中说“年青时读向子期的《思旧赋》,很奇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这是说西晋向秀在嵇康、吕安被司马氏所害后,碍于时局而不能多讲的感慨。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郭象(?-312),字子玄,河南人,他俩都慕道好学。他们不仅善于清谈,而且都重视著述。虽然在理论问题上他们有分歧,但在教育思想上却基本保持一致。  向秀、郭象提出了教育应“任性”和“足性”的价值命题:“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万事万物各有各的运动规律,人的“天然”本质也不例外。如果能够听任和充分发展人的“天然”本性,便能得到个体有序无碍的正常发展。在他们看来,人的先天生理条件是后天发展的基础,教育的作用之一便是充实发展这些条件。但仅发展生理条件不足以实现教育的价值,还应当“自师成心”。所谓“成心”,就是意识力量。教育对个体的价值更在于“自师其心”,就是充分发展个体各自的意识潜能。向秀、郭象认为,如果长期接受能够和谐地放任人的本性的教育.就会避免陷于是非之境,充分发展自身各种先天潜力,*终通达于完善的人生境界。  向秀、郭象用“迹”与“所以迹”在教育哲学范畴来讨论世俗教育与理想教育的关系:“所以迹者,真性也。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迹则六经也。况今之人事,则以自然为履,六经为迹。”意思是说六经这类教育内容只不过是“任物之真性”的现象,世俗的教育只知道追求这些现象,就不能充分发展人的“天然”本性。因此是违背人性的,那么就应当摒弃它们。向秀、郭象继承发扬老庄、嵇康等人的反传统精神,提出“由绝之,则夫学者乃在根本中来矣”。  向秀、郭象认为,对于个体而言,理想的教育强调个性的天然发展。他们以马为例,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善于驾驭马的人会掌握马的能力极限,“任驽骥之力,适迟疾之分”,即使远驾八荒,也不会损伤马的能力,这就是“自任”;不善于驾驭马的人则与此相反,“求其过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所以,理想的教育“用知以求复其自然”,培养“全其性”的品质。在向秀、郭象理想教育的主张中,始终贯穿着“变化日新”的主导思想:“日出,谓日新也。日新则尽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尽则和也。”“日新”是指每天的新变化、新进步。有利于自然天性的充分发掘,也就会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以和谐的发展。  向秀、郭象根据其理想的教育主张,提出他们的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普通百姓与圣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方法也不应该相同。“因其性而任之则治,反其性而凌之则乱。”顺应百姓的性情去调治,就会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违逆了其性情去侵害,就会导致恶果。  第二,循序渐进。他们已经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序:“顺理则异类生爱,逆节则至亲交兵……故当世接物,逆顺之际,不可不慎也。”这就是说,应当根据教育对象能力发展、知识内容内在逻辑结构的顺序去循序连贯地培养。他们把教育比作种植树苗,按照树苗生长规律逐步地培养,而不要急于求成,戕害树苗的天性。  ……

]

内容简介

[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古至今详细介绍了从孔子到叶圣陶等有名教育的教育思想,着重于师道的阐释和介绍。下编则从《校长之友》杂志精选当代上海基础教育的名师、名校长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思想,前后对照、古今对比,为读者阐释古今中外的教育故事。

]

作者简介

[

  俞达珍,1939年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五所中学教书36年。退休后应上海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之聘,编辑内刊《校长之友》十年有余,描述上海部分特级校长、教育功臣的办学特色,或熔铸个人育人体会总结实验、示范校的经验,受到业内外读者欢迎。

]

目录

守望传承,师道蔚然贺俞达珍老师新作《守望师道》守望师道的情怀老桌上编杏坛先贤孔子的师道操守化德的管宁谈教论育的何晏“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向秀与郭象“材性论”的刘劭“崇本息末”的王弼“黄金累千,不如一贤”的傅玄“提撕子孙”的颜之推儒学和玄学融合的孔颖达“问对育人”的王通东渡日本传戒的鉴真……后记

封面

守望师道

书名:守望师道

作者:俞达珍 著

页数:224

定价:¥60.0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44094153

PDF电子书大小:9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