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艺文集

节选

[

  《游于艺文集》:  大家或许读过这段名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确实,万古恒同而光景常新的大自然,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但构造了人类密不可分的生存环境,而且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活动提供了无比丰富、生动的素材,永不止歇地诱发着人类的审美情感、艺术想象和哲理思考。在中国,早如《诗经》中就有“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兼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等自然风光的片断描写;到魏晋南北朝时“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刘勰《文心雕龙》),自然山水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欣赏和表现对象,则出现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人;而在唐代诗坛,更是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山水诗派,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在山水诗创作上取得精湛的艺术成就;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吟山唱水的高手如林,他们时而高歌,时而浅唱,时而悲叹,时而沉吟,名篇佳作迭出,这一诗歌传统绵延不断,在世界诗苑中堪称一绝,光彩夺目!  那么,古代山水诗是如何感动世世代代的读者?它们的艺术生命力又为何能长盛不衰?换言之,我们应该怎样深入认识和鉴赏古代山水诗呢?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山水诗中概括道德的和社会的价值,例如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或寄寓诗人高尚的人格等等。不错,人与自然山水在广泛样态上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和“感应交流”关系,即自然山水能够象征、契合人的某种道德品质和感情需求;欣赏自然山水的过程,往往是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如孔子所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或如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着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生活与美学》)因此,就像孔子高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借松柏来赞美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美一样,致力于发掘自然山水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伦理的价值,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中寻找表现自我的*佳模式,把喜怒哀乐倾注于山水草木之中,一片风景蕴含一种世态人情的折射,这是古代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鉴赏中需要把握的重要环节。但这仅仅是古代山水诗的一个方面,或者说一种境界。李白有一句名言:“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语破的,揭示了古代山水诗中还包含一种人们长期忽略的新境界,一种更深沉的哲学和美学意蕴:宇宙意识的觉醒和探求。这就是说,古代诗人在观照和表现自然山水时,并不仅仅囿于人的道德精神或现存社会秩序的联想,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思路扩展到茫茫自然和绵绵宇宙,用哲学的思维致力于观照自然本体的底蕴和生命的律动,孜孜不倦地体验和探索自然之谜、宇宙之谜、生命之谜,寻求人在永恒而无限的宇宙时空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对永恒与瞬间、无限与有限、生存与死亡,进行因景生情、由情及理的哲理沉思。简言之,诗人以审美的态度和哲学的眼光在空间上沟通人、自然、社会,在时间上沟通过去、现在、未来,思维活动既在现实和历史之外徘徊,又向历史和现实的深处挺进,富有一种哲学涵盖力和升腾力。  ……

]

内容简介

[

  我和王许林先生相识相交久矣。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考进南京大学中文系,我是他的老师,课内课外多有交往,他常来寒舍借书、讨教。毕业后他任教于安徽滁州学院,曾多次邀请我和裴显生教授去讲学,并介绍同仁到我门下进修。后调南京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又负责编辑出版了我主编的《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当代文艺思潮史》、《世界学术名著导引丛书》等。再后来在三江大学,我任文学院院长,他为兼职教授,彼此共事了十余年。退休之后,也时有“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雅聚。我们这种亦师亦友的情谊,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一直持续至今,称得上“终生不渝”。  许林为人开朗、豪爽,有诗人气质,上学时很喜欢诗歌创作,其才气和灵性颇得中文系“诗人教授”赵瑞蕻先生的赏识。时运变迁,他的兴趣逐渐转向古代文学,尤其是古代诗歌和古代文论的研究,常有心得文章刊发于全国各地报刊,每有新作多送我“雅正”。我觉得他既有创作的实践和甘苦,又有一定文学功底和理论素养,曾劝勉他集中精力研究诗歌史,写一部有个人风格的、摆脱书卷气和学究味的诗史著作。可惜他为生活奔波,为家庭操劳,始终未能沉下心来搞诗歌史,这未免是一件憾事。如今人到晚年,他把几十年来发表过的主要学术文章,选编成一本《游于艺文集》,盛情邀我作序。我翻检了他一生所“游”的成果,作为老师和老友,心中又感到欣喜与宽慰。他虽然未能写出独具一格的诗史著作,却也没有虚掷光阴,而是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对中国诗史*辉煌的阶段,从《诗经》到汉魏六朝及唐宋的一些重要诗人和作品,都作了一番与众不同的审视和探索,并提出了“宇宙意识”、“生命意识”等课题,称得上有所发现和收获。再比如说,对于《诗经》重要构成的爱情诗,他不仅仅作单篇的、泛泛的、零碎的赏析和评论,而且依据其主要出自民间歌手的特点,立足于超出时空、超出古今、超出中外的人类共性,按照婚恋情爱的不同背景和形态,进行系统化、类型化的归纳和研究,写出了《爱情诗之类型化研究》,由古见今,以今及古,突出了永恒、普遍的情感和美学意义。同样,他敏锐发现多为文人创作的古代爱情赋,则不像《诗经》爱情诗那样坦诚、直率,而是经历了一个由神化(神神恋、神人恋)到世俗化的委婉演变过程。如此说法,是前人所未见和未言的。再说中国古代儿童诗,这是学术界长期忽视的课题,陆侃如、冯沅君的三卷本《中国诗史》中就只字未提,有些当代作家甚至否定其存在。他不为陈见所闻,在广泛资料搜集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写了《中国古代儿童诗初探》一文,论证古代儿童诗孕育于《诗经》而逐步发展为儿童生活诗、儿童教育诗、儿童咏物诗、儿童歌谣四个类别。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学术发现,大大拓展了古代诗歌的研究领域和空间。许林笔下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雄主和明君,也是一个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其诗和赋表现了与常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有欢乐、有烦恼亦有痛苦。让帝王将相从神坛走到人间,读来兴味盎然。书中一组探讨古诗技巧、技法的文章,评析细致入微,显然融合了他个人创作体悟、经验和甘苦,对读者欣赏古诗和创作新诗,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作者简介

[

  王许林,男,1945年生,江苏镇江丹徒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安徽滁州学院中文系教师、学报副主编、《滁州日报》专栏作者。后调南京为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曾任江苏新闻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兼职南京三江大学文学院、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年来在《光明日报》、《孔子研究》、《苏轼研究》、《鲁迅研究》、《学习与探索》、《江淮论坛》、《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名作欣赏》、《语文园地》、《章法论丛》、《古典文学知识》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  出版著作有台湾版《古代文学多功能手册》。大陆版《青年文化知识手册》、《柳浪闻莺》、《传世经典必读文库·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初中生必背古诗文》等。参加编撰有《史记导读辞典》、《辞赋大辞典》、《古典文学分类集成·词曲卷》、《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古代爱情诗鉴赏辞典》等。又应邀两赴中国台湾及英国、韩国、加拿大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

目录

序言流年似水此生何为——我之“游于艺”的人生告白**编古代文学之游《诗经·卫风·芄兰》篇新解——兼评闻一多先生的“爱恋”说《诗经》爱情诗之类型化研究从神化到世俗化——中国古代爱情赋的演变中国古代儿童诗初探——兼与金近先生商榷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宇宙意识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论阮籍《咏怀诗》的生命意识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试析陶渊明的《闲情赋》一代才子与落魄书生——王勃论略恃才简倨与文如悬河——杨炯论略奇穷文士与人间才杰——卢照邻论略侠肝义胆与格高韵美——骆宾王论略谲词云构奇文郁起——李白《大鹏赋》品读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弹琴复长啸——漫说古人的“啸”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漫说古人的“旷达”唐太宗专题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作为文学家的唐太宗武功定天下文德绥海内——试论唐太宗之赋观世俗之飘忽鉴存亡于宇宙——唐太宗《感旧赋》之意旨探微帝王的荣耀、惶恐与反思——唐太宗《威风赋》之情感评析杜甫专题说杜诗“独耻事干谒”一览众山小——杜甫人格美初探试论杜甫的两次创作落潮——求官和为官时期的作品剖析杜诗《佳人》之我见——兼评古今“自喻”说……苏轼专题古诗技法专题第二编 古代文论之游第三编 鲁迅研究之游

封面

游于艺文集

书名:游于艺文集

作者:王许林

页数:382

定价:¥68.0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50625822

PDF电子书大小:8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