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答问录

本书特色

[

刘修明《老子答问录》古往今来,解读、研究《老子》一书的著作浩如烟海,仅注释和白话翻译的版本就不计其数。《老子答问录》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即在恪守“言之有据”的原则基础上,采取今人与先哲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向非从事专业性研究的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老子的生平、事迹、学说、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点评历代研究者的种种解释和释义,并发表一些自己的“感言”,以期帮助普通的读者走近先贤的内心世界,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思想和道德的滋养,充实并完善自己。

]

内容简介

[

《老子答问录》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老子和我们面对面谈话。

让古人“起死回生”的表述方法,消除读者接受古典的隔膜和障碍。

把对《老子》学术研究的成果、古代哲学思想的介绍和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轻松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本书“深入”有道,“浅出”有术。

]

作者简介

[

刘修明著名秦汉史研究专家。1940年7月出生于上海。1963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史林》副主编,《社会科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等职。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史学理论研究,对中国通史也有很深的造诣。擅长从宏观角度观察、研究历史,以非凡的洞察力揭示某些真相与规律,并结合现实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独自承担“七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生与国运——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道路”,历经十年而完成。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著作多部,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从崩溃到中兴》、《老子答客问》、《儒生与国运》等;策划、主编大型通俗历史丛书《话说中国》(16卷)、《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等。

]

目录

**章 老子其人一、姓老,还是姓李?二、我的名字:李耳还是李聃?三、籍贯和乡里四、当什么官?周朝“守藏室史”五、太史儋是另一个人,我的后代六、老莱子也不是我七、“老”“彭”是怎么回事八、我是孔子的前辈,孔子向我问礼九、我活了多少岁?马叙伦的考证第二章 关于《老子》一、《老子》成书年代 众说纷纭二、一以贯之的一家之言 著作权属于我老子三、文体问题 哲理诗 不是论文四、郭沫若关于“关尹”“环渊”的大胆设想五、杨朱和《老子》书也没有关系六、马叙伦《老子校诂》、朱谦之《老子校译》言之有据,研究《老子》不可不读七、《老子》怎么变成了《道德经》?八、上、下两篇怎么变成了八十一章?九、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十、《老子》郭店简本第三章 关于“道”一、“道”的内涵二、“道”为万物之母三、玄妙的“道”,超越“绝对理念”和“天理”四、“谷神”和“玄牝”五、“道”之“精”,唯物还是唯心?六、宇宙“四大”:天、地、人、道 道为主宰七、“玄德”云云八、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不同态度九、“道”:幽隐无名十、“道”的哲学真谛第四章 知识和知识论一、“不出门,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二、您如不是读书多的史官,能感知天下吗?三、“道”是不可感知的,靠感知未必能悟道四、政教礼乐制度,是无用的文化垃圾五、饱学之士,未必知“道”;懂得越多,忧患越多;道德教化,是反面的暗示;知识是罪恶的途径和手段六、“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七、“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吗?八、大实话:“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五章 人性论一、人的本性 性善性恶二、节欲行善 纵欲性恶三、婴儿无欲论 理学家的说教四、“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五、奢靡之风的由来六、寡欲,“道”的追求七、贪官污吏:“盗竽”,强盗头子八、“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十、“恶”的绝端表现:“乐杀人”、“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六章 “无为”一:原则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无为”的处世哲学是对立的二、道的本质和行为要求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三、虚静恬淡,即无为四、无为,是顺应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干五、通过无为途径,才能有“德(得)”、达“道”六、有为是倒退,使社会变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七、“为”而不过度;“为”而不为,为所欲为,乃“无为”真义八、权势者以“有为”对抗“无为”,玩弄万民,结果以社会灾难、历史倒退付出惨痛代价九、饱学之士不应曲解我的“无为”思想十、疯狂有为是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十一、人口问题,环境灾难十二、“无为,无事,无味”十三、人类文明史几乎都是“有为”的历史,信仰您老子哲学的人太少了十四、天地的惩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十五、“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第七章 “无为”二:政治哲学一、论政治哲学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组成部分 当权者对老子政治哲学的态度二、“道”融合哲学、伦理、政治于一体,归结为权谋是皮相的见解,主体精神即“无为”三、“无为”政治的指导思想、治国原则 “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四、四种社会现象让我深思(一)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二)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三)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四)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治者无为,民自顺化;治者好静,民自端正;治者无事,民自富足;治者无欲,民自淳朴六、统治者能正己者不多社会灾难和罪恶是统治者“有为”的结果七、“无为”政治原则:“少扰民”八、“无为”政治哲学:“以老百姓为心”九、“无为”政治目标:“爱民治国”十、“无为”“无知”不是愚民政策十一、“无为而治”是柔弱和退守原则在政治上的运用十二、当权者不甘心充当阴柔或雌性角色十三、唯“太上之君”才能顺乎道之自然,合乎民心十四、“治大国若烹小鲜”十五、“变法”不能“数变”“数徙”“数挠”十六、礼,乱之首十七、“大道废,有仁义”十八、再论“盗竽”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十九、“民之难治”,是因“上之有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二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朱元璋的思考,贪官畏死,正可以死惧之二十一、“心服于德,不服于力”二十二、真谛:“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二十三、“无为”政治哲学的策略方针:“去甚,去奢,去泰”第八章 “无为”三:社会经济思想一、我不是经济思想家 观点太陈旧,只有被批判的资格二、“小国寡民”是我社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三、古代社会也有社会“大怨”四、五色、五音、五味皆“生之害也”五、合乎“道”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六、“三宝”是公平、正义的表达,目的是解决自然和社会的均衡问题七、“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对立八、“啬”:珍惜物力、财力的经济学法则九、“啬”也是一种“德”(得) 上可明道,下可治身,推之可治人十、“小国寡民”:“至德之世”(庄子)、“至治之极”(司马迁)第九章 “无为”四:立身处世哲学一、论各家的立身处世哲学二、道家立身处世原则:淡泊,退让三、争、斗是世界通行原则,老子独异于人四、“不知常,妄作,必凶”五、“自矜者不长”六、“自知之明”者强七、示人以弱的策略原则八、全真保性的生命哲学:摄生、护生、长生九、“强梁者不得其死”十、与人为善 不结怨于人 不争而顺天道十一、正确理解“天网恢恢”十二、“功成身退,天之道”十三、老子处世哲学的非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第十章 辩证法思想一、黑格尔承认您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代东方的精神代表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来自春秋时代社会大动荡三、“反者道之动”:一是变,二是向反方向变四、“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五、“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六、“物壮则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循环论?八、《道德经》“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概念和范畴,是对人类思想的巨大贡献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因对立统一而存在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十一、“祸莫大于不知足”十二、“物极必反”“曲则全”云云十三、老子辩证法包含质量互变的定律 (韩非的诠释,法家深化了我的思想)十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第十一章 策略思想一、论策略 《道德经》的策略思想二、正确的策略是对辩证法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三、老子策略思想:“无为”宗旨和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四、老子策略思想“四要”: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藏而不露,功成身退五、“不为天下先”是保持成功、避免失败的策略六、“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七、“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八、“善用人者为之下”九、“不争之德” 水之性“几(近)于道”十、“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不是权术,是历史经验,是君子对付小人之“术”十一、后发制人,以退为进 “微明”是远见,是大度十二、藏而不露,是为“袭明”,把聪明包藏起来十三、阴谋家盗用老子策略作为智囊宝鉴十四、“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十五、韩非对利器(赏罚)的发挥适应于君权集权的需要十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修养也是策略十七、防微杜渐,洞察出微 “多易必多难”,从难处着手十八、“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十九、“功成身退”第十二章 军事思想一、《老子》是一部兵书二、我的兵法思想高于春秋以来的兵家三、对战争的看法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四、“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兵者不祥之器”五、兵“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六、“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七、处理好大小国关系,“大者宜为下”八、“兵强则灭”九、“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十、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十一、战略战术(二):“以奇用兵”,“正复为奇”十二、战略战术(三):“祸莫大于轻敌”第十三章 道家怎么变成道教?一、哲学流派道家怎么变成道教?二、我未开门收徒,“开创”道家“学派”都难说三、是《道德经》的思想力量和后人的传承,才形成道家学派四、从春秋“老学”到汉初“黄老之学”,是思想适应现实的流程五、“老”怎么变成“黄老”?稷下学派的形成六、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是中间过渡阶段七、汉代巫术、巫士和道家思想结合,加上谶纬神学盛行,使道家逐步向宗教变迁八、道家“化”了自“胡”而来的佛教? 《老子化胡经》九、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道教形成在民间十、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十一、葛洪:道儒结合,官方化,世俗化,宗教化 李姓的唐朝,拉血缘关系,我变成“道德天尊”十二、“孔子是中国的,老子是世界的”;但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附录一、老子年表二、主要参考书目

封面

老子答问录

书名:老子答问录

作者:刘修明

页数:267

定价:¥36.0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51120722

PDF电子书大小:11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