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

节选

[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  吴文明(1930—),1956年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坦克设计专业毕业。先分在617厂工作,1960年调到二机部北京九所。1964年参加**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任第九作业队702队副队长,时年34岁。一直在青海221厂工作,高级工程师。1993年退休。   吴文明(第九作业队702队副队长):我1956年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以后分到内蒙古**机械制造厂,代号叫617厂,研制生产军事坦克。我参加了中国**辆坦克的制造。在617厂工作了4年,1960年的三四月份突然把我调到二机部北京九所,在长城外面的17号工地,参加小型元件的爆轰试验。在17号工地,我还设计了一个压铸件的工房,打了一口井,当然这个井没打成功——没出水。我记得是1961年7月份去的青海221厂,那时候草原很艰苦,住帐篷,我一直参加第二生产部的建设。1964年把我调到第二生产部去管207车间,负责总装车间。总装什么呢?装配爆轰元件和“内球”。因为那时候**生产部没建好,所以内球也在我们第二生产部装配。反正根据221厂实验部的要求,生产哪个元件,我们就装配哪个元件,实验部再进行爆轰试验。他们的爆轰试验结果,我们一般也不知道。那时候是严格分工、严格保密,互相不知道。   我们还做过“半球”试验。“半球”元件是总装配组的潘长春同志坐在吉普车里怀里抱着,怕震动,一路抱着运到六分厂的。“半球”试验成功以后,接着就做“整球”试验。我们那个时候*困难的是装“内球”,“内球”由5号、8号放射性元件构成,是用四个柱的支架来装配“内球”。因为我们车间原来是炸药车间,没有地方,另找了一个很小的房间装配“内球”,那个房间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主要的工作人员有郭学标、王华武,王华武不知道调到哪儿去了,郭学标现在在廊坊的军工厂,他好像退休在那儿。那个时候我们反复地练习装“内球”,当时装配车间的放射性防护非常简单,就发个手套、口罩、眼镜,还有一个大褂子,就这么点东西。我们这些人可以说是“以身许弹”,当然这个弹是国家的原子弹。以身许弹,都无所谓!我是车间的副主任,负责主持工作。车间主任是李必英,后来调回北京。当时还有蔡抱真、孙维昌,他们是第二生产部的领导。我记得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在我们的车间拍摄过一次,我和车间里的几个同志都被摄人镜头,不过这个片子我们没有看到过。   ……

]

本书特色

[

樊洪业主编的《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是参加我国核试验的主要亲历者——九院人群体亮相口述披露核试验的全景式回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尽管当时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负责的工作各异,讲述同一历史事件时,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受访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不经意之中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本有关我国原子弹引爆的回忆录。

]

内容简介

[

时至今日,有关中国原子弹爆炸的那段历史,已经有很多报道,回忆录、人物传记、纪实文学等出版物也有十几本之多,但却很少有核武器研制单位的人发出的声音。区别于以往有关高层决策、组织部署、研究实验、协同攻关等宏观叙述,樊洪业主编的《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着眼于原子弹试验的工作流程,从押运原子弹部件开始,到原子弹装配、上塔、保温、插雷管直至引爆成功的一系列具体操作。受访者大多数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然而,他们却是在这一长长链条各个环节上“操刀”的亲历者。《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是一本没有任何修饰的有关当事人的述说集,用他们自己的亲历,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情来还原那一段历史。

]

作者简介

[

侯艺兵(1955一)祖籍河南,生于云南,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摄影创作和采访编辑,出版有《院士风采》《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纪学人》等多部大型影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中外传记学会会员。 曾获第十、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

封面

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

书名: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

作者:方正知

页数:375

定价:¥64.0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53910505

PDF电子书大小:12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