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

本书特色

[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由导论、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说明写作《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的意义、研究现状述评、《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理论构架及其写作的思路、方法等。正文部分共分六章,分别是:**章: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二章: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章:马克思民生思想人本论的中国化。第四章:马克思民生思想目标论的中国化。第五章:马克思民生思想实践论的中国化。第六章:马克思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结束语主要说明《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研究的理论结论及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趋向。

]

内容简介

[

  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程度。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改善民生的新时代。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改善民生实为不易,由于经济、历史、文化、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民生问题的改善任务艰巨、情况复杂。《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试图回到马克思,希冀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那里找寻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的具体内容如下:  **部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  本部分主要阐明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生成依据及其逻辑进程。1.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生成依据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理论渊源上。其社会条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的斗争为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特殊的成长环境对马克思恩格斯个人观念的影响为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观条件。其理论渊源在于,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民生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主义民生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民生观等赋予马克思民生思想以理论启迪。2.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分为传统理性主义影响时期、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影响时期、唯物史观创立时期和马恩晚年的阐发这样四个阶段。这是一个由萌芽、初步形成、成熟到继续发展的过程。  第二部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内容解析  本部分主要说明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1.就其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民生思想包括人本论、目标论、实践论三个方面。(1)强调从“现实的人”出发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满足“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和根本利益构成了马克思民生思想人本论的核心。(2)实现“现实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高命题、高境界,因而成为马克思民生发展追求的*终目标。(3)理想民生的实现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制度变革过程。无产阶级理应革命地“改变世界”,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教育的优先发展、分配关系的调整完善,为共产主义理想民生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制度前提、安全保证、文化条件和关键环节。2.马克思民生思想不同于西方社会学者的民生思想,它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批判性、人本性、开放性等特征。  第三部分:马克思民生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本部分主要探讨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在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其基本内核(人本论、目标论、实践论)均得到了实质性的充实和发展。1.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三个代表”判断标准、“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基于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基础上的价值标准的历史演进。2.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建设的长期性特征,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民生发展目标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目标论在中运用和发展的理论成果。3.“两次革命解放民生”、“改革开放发展民生”、“全面创新提升民生”、“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地“改变世界”的中国特色的民生发展战略。  第四部分:马克思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  本部分是探讨马克思民生思想解答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现实运用。1.述评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分析。2.以马克思民生思想为指导,凝练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从而促进中国社会民生发展,提升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作者简介

[

  吴少进,1977年生,安徽宿松人,法学博士,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中国化教研中心副教授,安徽省哲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含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以及滁州学院教科研课题5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国外理论动态》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

目录

导论一、选题缘由二、概念阐释三、研究综述四、本书构架五、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几个问题**章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前提二、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的斗争为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三、成长环境对马克思恩格斯个人观念的影响为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观条件第二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一、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民生观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主义民生观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民生观第三节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民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路一、开始萌芽: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二、初步形成:从《德法年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三、走向成熟: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四、继续发展:从《资本论》到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著作第二章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人本论:以满足“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为本一、“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及其满足二、“现实的人”民生需要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目标论: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一、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民生的实现是民生发展的*终目标二、资本主义民生发展是以人的不自由和片面发展为代价三、共产主义民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四、共产主义民生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第三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实践论:革命地“改变世界”一、民生与异化批判:民生发展的理论前提二、民生与生产力: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三、民生与生产关系:民生发展的制度前提四、民生与教育:民生发展的文化条件五、民生与社会保障:民生发展的安全保证六、民生与分配公平: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第四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一、实践性二、科学性三、批判性四、人本性五、开放性第三章 马克思民生思想人本论的中国化**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及其宗旨地位的确立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及其实质二、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民生旨归第三节 “三个代表”价值标准一、“三个代表”标准的提出及其实质二、“三个代表”标准的民生内涵第四节 以人为本一、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二、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三、发展为了人民四、发展依靠人民五、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章 马克思民生思想目标论的中国化**节 毛泽东与“四个现代化”民生目标一、以改善民生为主旨的“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民生内涵解读第二节 邓小平与“共同富裕”民生目标一、“共同富裕”目标的形成和发展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民生目标第三节 江泽民与“全面小康社会”民生目标一、“全面小康社会”民生目标提出的过程及缘由二、“全面小康社会”民生目标的内涵第四节 胡锦涛与“和谐社会”民生目标一、和谐社会:民生建设的新目标二、和谐社会目标的民生维度解析第五章 马克思民生思想实践论的中国化**节 两次革命解放民生一、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民生解放提供政治前提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民生解放提供制度基础三、实现“耕者有其田”为民生解放提供现实动力四、实施“双百方针”为民生解放提供思想条件第二节 改革开放发展民生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直接动力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改革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体制保障三、以“先富带后富”为核心的改革新思维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现实路径四、“三步走”的革新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步骤第三节 全面创新提升民生一、所有制结构的创新为民生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前提二、分配制度的创新为民生目标的实现提供直接保障三、发展战略的创新为民生目标的实现提供现实路径四、微观举措的创新为民生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支持第四节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奠定改善民生的经济基础二、提出并强化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发展,提升改善民生的战略地位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重协调发展,提供改善民生的重要突破口四、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提供改善民生的环境保障第六章 马克思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节 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一、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二、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基本成因第二节 马克思民生思想指导下的中国民生建设路径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三、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四、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生保障机制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

书名: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中国化探论

作者:吴少进

页数:212

定价:¥35.0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65021305

PDF电子书大小:12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