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文艺史略

节选

[

  《北大荒文艺史略/北大荒历史文化丛书》:  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中的大批文学爱好者来到垦区后,将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带到了北大荒。部分作者还向全国各地报刊投寄作品,一时,反映北大荒垦荒生活的散文骤起,如《新观察》《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有影响力的报刊竞相刊载。涌现出林青、王忠瑜、张惟、郑加真、肖英俊、平青、丁继松、林哨等一大批有成就的优秀散文作家。他们在共同生活,并肩工作的基础上,自觉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北大荒散文作家群。  这一时期的散文多以北大荒的地域风情风物为描写对象,以歌颂伟大的开拓生活为主题,突破了社会上流行的歌颂式散文创作那种平淡无奇、言之无物的现状,为当代中国散文创作的地域化风格提供了有力范本,如林青的书信式散文和丁继松的游记式散文,以及平青、郭力、钟涛、郑加真等各具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散文。他们在进行散文创作时,将北大荒开发建设中的火热生活和北方风物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影响*大的当数著名女作家丁玲的散文《初到密山》,这是她来北大荒后**篇散文。  **节初创时期的北大荒散文  北大荒的散文,可视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号角。这批作家几乎全是转业官兵,他们在部队时就从事文化工作,始终恪守着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反映“北大荒人”的开拓精神和建设成就。他们在艺术上也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大都用真实的笔触、质朴的语言、典型的事例,表现拓荒者伟大宽阔的胸怀、坚韧不拔的英雄气魄和战天斗地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他们是青春和土地的歌者,他们往往以记事性散文为拿手好戏,散文中对话形式居多,如林青的《大豆摇铃的时候》、丁继松的《在完达山中》、平青的《红叶集》、钟涛的《荒原里响起了号角声》等。这些作品对培养和激发人们热爱边疆、建设边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一些南方青年在读了他们的作品后产生了到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愿望。  一、丁玲的散文《初到密山》  丁玲(1904-1986),女,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上海大学肄业。1930年参加左联并任党团书记、北斗杂志社主编。1933年被国民党政府囚禁。1936年到陕北,曾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央文学研究所主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中国》副主编、主编,**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与1957年先后被错划为“反党集团”成员、“右派”。1979年恢复名誉。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等职。1928年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水》《母亲》《我在霞村的时候》,散文集《陕北风光》《访美散记》,综合作品集《丁玲文集》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1986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授予名誉院士称号。  1957年,丁玲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后于1958年7月来到北大荒。散文《初到密山》是她到北大荒后**篇散文。  密山,作为“北大荒”东部的大门,一时成了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的指挥枢纽和后勤基地,王震将军就住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向北大荒开战。丁玲一下火车,就被卷入开发北大荒的激动人心的热潮之中。她在文中写道:  “东方升上来的太阳,照着我的身影。在密山,一个熟人也没有,我还只是孤身只影。车站虽小,但同所有的小车站也不一样,上下旅客不拥挤,也不会有来迎接我的人。但我看见这里人同人都是笑容满面,都是高兴地走过来互相说几句话,好像是老友重逢。开始,我不免有些担心:‘该不会有人认出我来吧?’但他们彼此之间也都是这样,看来,谁都不认识我。怎么?是不是我脸上的‘金印’淡下去了?是不是我的高帽子矮了?好像没有人想追究我是谁,只要是到这里来的,就都是农垦战士,各个农场都正需要大批的人手哩。他们一视同仁,把我当成他们中间的一个。”  ……

]

内容简介

[

  《北大荒文艺史略/北大荒历史文化丛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简要地反映了1947-2018年黑龙江垦区70年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文学、美术、书法、戏剧、曲艺、摄影、音乐、舞蹈、电影、电视。通过对垦区有史以来所发生的文学艺术活动的回顾,对历史上为垦区文学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论述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评价,旨在研究探讨北大荒文学艺术发展规律,揭示北大荒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地方艺术的特色。  《北大荒文艺史略/北大荒历史文化丛书》既可以作为师范及艺术院校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文学艺术研究人员的工具书,更适合关心北大荒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读者阅读。

]

目录

概述**篇 文学**章 诗歌**节 北大荒诗歌的兴起第二节 北大荒诗歌的**次高潮第三节 歌颂北大荒的新诗第四节 新时期崛起的“本土”诗人第五节 走向成熟的北大荒诗歌创作队伍第二章 散文**节 初创时期的北大荒散文第二节 新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的北大荒散文第三节 走进新世纪的北大荒散文第四节 散文创作群体中的骨干作者第三章 小说**节 北大荒小说的诞生及收获第二节 “文革”时期北大荒小说的创作第三节 新时期北大荒小说创作的丰收第四节 北大荒小说的第三次繁荣第五节 悄然兴起的小说作者群第四章 报告文学**节 北大荒报告文学的历史回顾第二节 郑加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第三节 新世纪报告文学佳作第四节 垦区其他报告文学作品集第二篇 美术·书法第五章 版画**节 初创时期的北大荒版画(20世纪50至60年代)第二节 20世纪70至80年代的北大荒版画第三节 新时期的北大荒版画(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四节 北大荒版画的形成及艺术特色第五节 北大荒少儿版画第七章 书法**节 北大荒书法艺术上的瑰宝第二节 北大荒书法艺术的成就第三节 北大荒书法艺术重点作者第四节 北大荒书法艺术群众团体第六章 国画及其他绘画艺术**节 北大荒国画第二节 北大荒油画第三节 北大荒连环画第四节 北大荒传画和漫画第三篇 戏剧·曲艺第八章 戏剧**节 北大荒戏剧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 北大荒人与垦区话剧的**次繁荣第三节 新时塑刖后的北大荒话剧第四节 北大荒其他戏剧第五节 北大荒戏剧代表人物第九章 曲艺**节 垦区早期的曲艺活动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北大荒曲艺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曲艺活动第四节 曲艺创作骨干与曲艺作品第十章 专业文艺团体与主要艺术学校**节 专业文艺团体第二节 主要艺术学校第四篇 摄影第十一章 北大荒摄影的发展道路**节 开发建设初期第二节 发展壮大时期第三节 新的发展时期第十二章 北大荒摄影艺术成就**节 北大蕴刨报的诞生及画册第二节 垦区摄影展览和个人影展第十三章 摄影名家与摄影群体**节 垦区摄影名家第二节 摄影群体中的骨干作者第五篇 音乐·舞蹈第十四章 音乐**节 初创时期的北大荒音乐第二节 顾震夷及其音乐艺术成就第三节 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及王德全音乐成就第四节 垦区音乐骨干第十五章 舞蹈**节 北大荒舞蹈的创立与发展第二节 舞蹈训练班与少儿舞蹈第六篇 电影·电视第十六章 电影**节 开发时期的垦区电影事业第二节 故事片北大荒人及其艺术成就第三节 垦区的电影剧本创作第四节 全国拍摄的北大荒题材的电影第十七章 电视艺术**节 从无到有的垦区电视艺术事业第二节 有关王震的电视纪录片和其他人物专题片第三节 电视纪录片第四节 电视文艺专题片第十八章 电视剧与广播剧**节 电视剧与广播剧的诞生第二节 垦区电视剧的繁荣第三节 影视艺术工作者群体附录曾在垦区生活过的作家、艺术家(按姓氏笔画排列)后记参考文献

封面

北大荒文艺史略

书名:北大荒文艺史略

作者:赵国春,郭亚楠编著

页数:348页

定价:¥72.0

出版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1-01

ISBN:9787566121240

PDF电子书大小:9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