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视野中的英美文学

节选

[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英美文学》:  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发表于1976年。《女勇士》由五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独立成章,但五个故事又由一条主线相连,那就是给沉默不语的像无名女那样的华裔妇女找到表述的声音和身份。《女勇士》是一部女权主义小说,汤亭亭因此饱受被边缘化的心理和感情的折磨。作为华裔,而且是华裔妇女,她深感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她生活在母亲故事中的中国文化和美国现实带来的矛盾和困惑之中。在《女勇士》中,汤亭亭用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意象来表达小说的主题。小说以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女英雄花木兰为原型。花木兰六岁开始练功,她往空中一跳,能跳二十米之高。十五年后,她手指指向天空之处,有利剑在天空出现,她能用意念控制利剑砍杀。这是中国功夫,典型的中国意象。中国传说中的木兰从军、岳母刺字等民族英雄故事在《女勇士》中被汤亭亭改造、重塑。中国传说中的花木兰出于忠孝的儒家思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与代表汤亭亭的花木兰截然不同,花木兰不是代自己的父亲从军,而是肩负着为华裔妇女和所有的妇女以及受压迫的人报仇申冤的使命。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现代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差别。后者超出文化范畴,有政治意义。中国文化中的岳母刺字,被汤亭亭改成花木兰在背上刺字,刺的并不是“精忠报国”,而是一长串的需要伸张正义的冤仇。同样,儒家的忠君思想在汤亭亭的小说里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群体需要改变现实的渴望。中国文化意象在此为反对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斗争服务了。小说中花木兰在军中与丈夫私会,并生下一婴儿等细节也具有明显的美国文化色彩,这在古代中国的语境中是不可思议的。汤亭亭以中国文化的传统、历史、神话为素材,把古今中外、想象与现实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新的神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语言风格。中国功夫给花木兰带来无比威力,使花木兰战无不胜。它代表了汤亭亭对力量的欲望和为了报仇申冤而对超人力量的需求。汤亭亭用文字做利剑,为妇女申冤,塑造了气势磅礴的妇女形象。  《女勇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女权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古代中国文化的意象和现代美国文化的语境相结合,给汤亭亭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空间,两者皆为我所取,为我所用。在两者的结合中,汤亭亭找到了属于美国华裔的声音。小说成了社会宣言,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挑战。母亲的故事在小说中有重要意义。既然是故事,就可能古往今来,可以是史实,也可以不是史实.它本身就有想象和创作的成分,有较大的主观性。汤亭亭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她说:“我们华裔女孩子听了这些故事,知道了我们如果长大了去做妻子或奴隶,我们就失败了。我们可以做英雄和女剑客。”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母亲一辈讲述的关于中国的故事,激励了华裔女子的英雄情怀。汤亭亭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力量。中国文化使汤亭亭像花木兰一样,战无不胜,具有超人的力量。  然而,汤亭亭并不认同中国人,作为一个华裔,她认同美国人。她说:“我是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而不是美国的华人(American Chinese),我强调的是美国。我书写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华裔美国人绝对是整体的,不是分裂的,并不是一半这个,一半那个的混合体。”汤亭亭在创作《女勇士》之前从未到过中国,汤亭亭小说中的中国“是一个我自己创作的国家”。其实,小说中的中国文化意象也是由她再改造了的。  汤亭亭与刘裔昌的区别在于,刘裔昌以抛弃中国文化为代价,来换取美国主流文化的接受,但失败了;汤亭亭以她所理解的,并加以美国化了的中国文化,重塑她的中国文化身份,却得到主流文化的接受。刘裔昌、汤亭亭的选择和结果是历史背景使然。在排华势力强大的历史时期,刘裔昌一代为了不被排斥,选择了彻底同化,却仍然不被主流社会接受。而汤亭亭生在1940年,《女勇士》写于20世纪70年代。4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熔炉论”,稍后的多元文化论,都使美国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多了一分宽容。60年代的民权运动极大地动摇了白人一统天下的地位,少数族裔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60年代的民权运动,也使美国意识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爱德华·萨义德在1978年发表的《东方学》,揭开了后殖民理论研究的序幕。一些“边缘”性批判诸如后殖民论述、第三世界批评、女权主义批评和美国黑人批评等,因得到主导制度的允许而合法化.得以在学院中流行。随后出现的所谓PC(Politically Correct,政治正确)态度,使得带有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语言在课堂上受到禁止,尽管在社会上还时有发生。所以在政治上汤亭亭一代人生活的时代比刘裔昌宽松很多,这使得汤亭亭弘扬中国文化,并因此被主流文化接受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环境是少数族裔在族裔身份的定位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无论是20世纪初的刘裔昌一代,还是20世纪下半叶的汤亭亭一代,在认同美国人时,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是为了追求平等。通过认同于美国人,华裔要改变的是被排斥或者被边缘化的社会地位,而实现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挑战种族主义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华裔在族裔身份定位时,面临的是一个政治选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取决于这个终极目的。  从李恩富开始,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成为华裔文学的传统,然而介绍的动机和内容各有不同。**代华人介绍中国文化是为了纠正偏见,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态度,从而使美国人能容纳华人。第二代华裔汤亭亭介绍的是由她重塑了的中国文化。汤亭亭反映出后殖民理论所关注的族裔散居的特点。根据后殖民理论,散居的族裔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结构中,依然残存着其他时空的集体记忆。在想象中创造出自己隶属的地方和精神的归宿,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话,就是创造出“想象的社群”。《女勇士》中的花木兰是汤亭亭创造的中国英雄,花木兰的中国性也是汤亭亭塑造的。  ……

]

内容简介

[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英美文学》在文化研究视野中,对英美文学这一重点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了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研究的走向,然后先后梳理了美国华裔文学和中国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文学,*后重点对英美文学研究与教育的结合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和英语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

目录

**章 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研究的走向**节 文学的含义及研究英美文学的意义第二节 从单向度向多维度审美理念转化第三节 从社会历史美学向接受美学和结构美学延伸第四节 从文本研究向视听形象研究领域拓展第五节 从男性作家作品中发掘女性主义第六节 从荒诞载体的深层结构把握现代主义第二章 美国华裔文学**节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西方文学传统第二节 跨文化视角下的记忆、文学与历史第三节 文化政治化: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身份思考第四节 《第五和平之书》的文化解读第五节 华裔文学——美国的少数族裔文学第三章 中国文化视角下的英国文学**节 中、英女性文学及其女权主义文学之比较第二节 从莎剧剧名翻译看中国翻译文化第三节 莎剧《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思想与儒家思想第四节 《呼啸山庄》的象征第四章 英美文学研究与教育的结合**节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喜剧美学透视第二节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人格心理阐释第三节 海明威“准则英雄”的独特魅力第四节 艾丽斯·沃克《紫颜色》现代发展心理观照第五节 格洛丽亚·内勒《林登山》与但丁《神曲·地狱篇》对比研究第六节 英美文学的语言学研究之一:语篇分析与文学研究第七节 英美文学的语言学研究之二:语用原则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参考文献

封面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英美文学

书名:文化研究视野中的英美文学

作者:苏焕莉

页数:86页

定价:¥38.0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9-01

ISBN:9787569023619

PDF电子书大小:15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