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序曲

节选

[

**章 进退维谷:杨虎城发出秘密手令
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迄今珍藏着杨虎城给其密使武志平的秘密手谕。西安事变的序曲,就是从这道手谕开始的。这道秘密手谕的由来和价值,得从我军**个行之有效的统战协定谈起。
  春风,带着希望,顶着飞雪,艰难地翻开了1933年的日历。
 春姑娘,那纤细的手,在给大地描红染绿时,捅破了“莫谈国事”的禁令,于是,一则激动人心的消息,传遍了天南海北:
“红四方面军跳出鄂豫皖,进入巴山,建立起新的根据地了!”
这喜讯,化作春雨,流入干渴的心田,顿时,生灵复苏,百花争艳,就连那苦楝树下,也响起了祝捷鞭。爆竹震撼着独裁政权的深宫,搅得蒋介石难以安枕。密室中,他时而背手漫步沉思,时而身不由己地搔头摸腮发脾气……
难题呀,巴山险峻林箐,物产丰富,红军一经进入,宛如蛟龙人海,猛虎归山呀!地利加人和,恐怕很难“剿灭”了。他恨不得调来千军万马,将红四方面军围歼于立足未稳之际,但军事上的节节失利已使他力不从心。尤为恼火的是,地方势力对他均持戒心而保存实力,拥兵自重,不愿协同作战。红四方面军挺进巴山时,他曾派中央军肖之楚、刘恩茂等师尾追至川陕边区,正待展开火力时,川北的杂牌军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生怕“鸠占雀巢”,急忙致电南京,声称“川北之匪我可负责肃清”,以阻止中央军人川。蒋介石*初见此电报,气得直骂娘,过了几天,气消了,谋士们献上妙计,他笑了:“好,就来他个顺水推舟。”
一封封电报发给四川各派军阀势力,要他们“停止内讧”、“相互谅解”、“共同剿共”,并电委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发给军费十万元,子弹一百万发……
田颂尧捞到了好处,很快调动了三十八个团,近六万兵力,外加川军刘湘等部的配合,巴山南麓的“剿共”阵势就这样形成了。
巴山北麓,本属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也称西北军)的防区,蒋介石原以为红军会西进天水,早已将西北军的三十八军主力调往天水堵截,而将陕南防区交给了胡宗南的**军,按理说,夹击巴山的北麓任务应由一军承担。然而,惯于借“剿共”之机而排斥异己的蒋介石却故意舍近求远,把夹击巴山的任务交给了杨虎城将军。
历史的风云无情地将杨虎城将军卷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他违抗军令,业已进入陕南的中央军就会对之施加压力,甚至取消番号:而一旦他服服帖帖地听任摆布,正好中了蒋介石借刀杀人的诡计,西北军的实力必将大为削弱,乃至全军覆没……
  汉江悠悠三秦愁,
  何处撑篙渡扁舟?
  暮色茫茫寂无语,
  偏有春鸟唱枝头。
就在杨虎城将军左右为难,思绪混乱的时候,西安大湘子街路北一所宽敞的宅院门前出现了一位少校军官,他就是本书主人公武志平。
这里是杨虐城的高级谋士并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杜斌丞的寓所。古建古风,宽敞洁净,屋宇庭院,布局有致。由于杜斌丞政治开明,目光远大,加之交游甚广,待人以诚,这里便成了中国共产党联系陕甘各界的纽带和桥梁,是西北进步势力的聚光点和云集地,也是杨虎城将军智囊人物的进出处。一年前,武志平在杨虎城身边当参谋,常来这里做客。院落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早已熟悉了他那匆匆有力的脚步声以及那训练有素的军人作风。杜斌丞的每一席话,听起来平淡,但细琢磨,常使人玩味出一种高屋建瓴的将帅气质,从而在武志平的心中输入了一种通观全局的运筹目光,并把他带到了一个个从未涉足的制高点上。情谊之深,胜似师生,近如家人,因此,他不报姓名也可直入内室。今天不同了,他不像从前那样急匆匆地迈步直人了,他慢悠悠地挪动那细长的双腿,在门外转悠了一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才进入庭院。
客厅里,灯光下,杜斌丞正与好几个客人交谈什么,时而哄堂大笑,时而寂静沉思。武志平不愿打搅别人的谈兴,悄悄地摘下大檐帽,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寻个座位,而用平静的双眼打量着面前这位众所崇敬的风云人物。
杜斌丞,四十上下年纪,身躯伟岸,皮肤黝黑,阔面巨颡,隆准大眼,黑色的八字须两角微微上翘,高高的颧骨下,目光里、眉宇间,都隐现着一股豪侠之气。他为人正直,且有勇有谋,在人们心目中,他成了晋代轻裘缓带,博学多才的大将杜预——杜武库的时代化身。还因为他蓄有黑而有光的两绺胡须,大家都尊之为杜胡子而不名。
客散人稀,主宾间的距离靠近了。
武志平心事重重,双手捧着一只茶杯,就像捂着一只小鸟,生怕飞跑了似的,一直沉默不语,等待着杜斌丞的发问。
“我们驻天水的部队,全都调往汉中了?”
“都已调动完毕,正在南移呢!”
“对此,你有何感触呀?”
“感触颇多。汉中防区是‘围剿’红军的**线,可能要和红军打仗,这样一打,后果是不难预见的。”武志平列举了不久前西北军在关中和汉中地区与红军接火时所遭受的损失,进而指出,“红军是有实力的,再跟他们打下去,胡宗南的中央军必将坐山观虎斗,我们陕军孤立无援,前途悲观,您老是我们杨主任(指杨虎城)名副其实的‘谋主’,就看您计从安出啦!”
杜斌丞喜形于色地说:“你是参谋,参赞谋划之官,你看该拿出什么样的妙计呢?”
“建议杨主任,在这样事关国家和西北军本身生死存亡的大计问题面前,创造条件,采取断然措施,跳出内战的圈子,保存实力,待后为国尽忠……”武志平边说边看着杜斌丞的脸色,故意缓慢吐字,期待回答,期待着杜公的真心流露。
杜公却安静地拈着胡须,轻松地微笑着,使人摸不透这笑是赞同还是反对。片刻沉寂以后,他终于开口了:“对着哪,向杨主任进言,这没问题,不瞒你说,这事我们已经计议多次了,只是具体办法尚未确定,我多要听听你的‘断然措施’是什么?实力怎样保存?你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想必早已胸有成竹了,哈哈……”
“我倒不是胸有成竹,我只是从西北军的切身利害来讲这番话的。前两天,一位朋友抄给我一篇新闻,说是共产党发布了宣言,称为‘一月宣言’里头说,愿意和全国各军队停战议和,只要停止进攻红军,共同抗日……”武志平见杜公脸上浮现出悦色,便将心底深层的话儿都掏了出来:“这个宣言提出的一致抗日的主张,与我们杨主任的爱国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再从历史上看,杨主任对皖北共产党人暴动事件曾持不管不问态度,他对共产党并没有多少隔膜,如果暗中来他个两相和好,这样的主张,想必他是不会反对的。况且,杨主任是个开明人,在这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他是会因势乘便的!”
“好,明天,你把那篇宣言给我看看,拿它做个问路石,作为说话的张本,向杨主任进上一言。不过,对这件事要保持冷静,我们这个团体里情况相当复杂,这件机密大事,现在对任何人都不要泄露。”
第二天,武志平将从西北文化日报社社长、中共地下党员宋绮云处取得的中国共产党“一月宣言”交给了杜斌丞,如释重负地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沿着陈仓栈道,武志平跟随着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孙蔚如军长且走且停地行芋一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汉中。就要与红军打仗了,武志平心急火燎,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西安的消息,期待着杨虎城的断然决策。
消息来了。5月5日,武志平从汉江南岸回到军部办公室——汉中钟楼北旧道署。他刚跨进这座全城*为壮观的院落,走到办公室门口,勤务兵王芝瑞笑嘻嘻地递过了一封信。信封上的字迹潇潇洒洒,武志平一眼看出这是杜斌丞的来信,这里头定有令人关切的动向。他那突突蹦跳的心儿掂量着来信的分量。他没有当场拆阅,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敏捷地朝衣袋里一塞,借故回到了他的住处——本院后边的一排平房。
这是一明两暗的三问老屋,武志平和两名勤务兵各住一间,堂屋是吃饭、会客的地方。武志平进屋之后,立刻拆信细读起来。
  志平老弟:
所议有成。前途首肯之后,另转达某公主持其事,想日内便见分晓,望吾弟好自为之。
胡慈
这封信,电报般简短,所用暗语,除了武志平,其他人则难解其意。武志平将这页信笺的正反两面都仔细地搜寻了一遍,当他确信没有遗漏之后,这才舒坦地倒在床上,松弛一下那高度紧张的神经和肌体,闭目养神时,那兴奋的双翼拍打着万里晴空,把长期悬挂着的心儿带进了幽静的世界……
顺利因素进展了,武志平加紧了手头的准备工作。表面上,他仍像往常那样跑里跑外例行公务;暗地里,他把注意力移到汉江南岸那家小茶馆里,花几个钱,茶一泡,烟一递,南来北往的过客,还有店里的老板娘,争先恐后地向这位少校军官献殷勤,巴山地区的军情民风,都在过客谈吐中和盘托出了。
为了不让心中那颗快乐的嫩芽儿冒出尖尖来而引起孙军长等人的疑心,他每次搜集情况回来,总要正儿八经地在地图上做些动作。
时光的步伐历来如此:过去忙忙匆匆,现在慢条斯理,未来姗姗来迟,任你怎么焦急也无济于事。武志平在苦苦等待中又度过了五天,一个新的动向出现了:
1933年5月10日,十七路军高级幕僚王宗山从西安兼程来到汉中。他是国父孙中山的英文秘书,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黄埔军校第四期一千多名学员就是他从河南省招募的,这些学员学成后都很感激他。他还当过蒋介石的秘书,1923年8月,王宗山与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四人代表国共两党去苏联进行了3个月的考察访问。因为他在国民党上层人士中有一定影响,又是陕西人,故而成了杨虎城将军的高级谋士。1933年4月,王宗山为发展杨虎城在西北的军政势力,主动提出到南走一趟,并向孙蔚如军长拍着胸脯,保证为他活动个省主席职位。结果,白花了一大笔钱,丝毫没能改变南京政府对杨虎城及其部属的歧视、利用和挤压政策,省主席的交椅,一把也未弄到手。王宗山老脸没处搁,灰溜溜地回到了汉中。个中之情,武志平已有所闻,但见了王宗山,仍佯装不知地问:“您老辛苦了,这一趟收获不小吧?”
王宗山摇头摆手,说:“唉!别提了,咱们西北军哪比得了人家中央军,后娘养的!”
为掩饰他那羞涩的老脸,王宗山低着头,匆匆忙忙地从黑皮公文袋里掏出一封信,一伸手,正好堵在武志平的嘴上。
“给,杨主任托我捎给你的。”王宗山眨巴着高度近视的双眼,讨好地说,“路过西安,杨主任和我谈了很久,对你,主任很是赞赏的呀!”
当着王宗山的面,武志平拆开信,轻轻地念道:志平参谋弟:
别来日久,殊深驰念。佘于上月廿五日平安抵省,祈勿念。值兹日寇凭陵,国势阽危,凡我同志,务须深自警惕,力图奋发。吾弟才华卓著,尚希佐理孙军长努力工作,是为至要。此询近佳。
杨虎城手启五月四日
这是一封耐人寻味的亲笔手书。十七路军总指挥给属下少校级军官写信,竞这样热情洋溢,且崇高评价中又赋予期望,这在武志平心中如石击水,泛起了感情的涟漪。他在杨虎城身边担任十七路军总部参谋时,也常常听到这位总指挥对他的赞赏话,有时还当着杜斌丞、南汉宸、孙蔚如、李寿亭、王菊人等高级幕僚和军官们的面赞扬过他的才华。然而,跟他称兄道弟,这似乎还是**次。“殊深驰念”就更使他受宠若惊了。人嘛,谁不希望得到高级头领的赏识,谁又不喜欢身边同事的另眼相看呢?然而,武志平毕竟是个自重而且自量的人,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缺乏济变之才,故在高度评价面前倒有受之有愧之感,对“佐理孙军长”云云更不敢当。但他知道杨虎城将军一向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的来信,绝不是信手乱就的,联想到杜斌丞信中暗示的“所议有成”,可揣测出这便是“降大任于斯”的“手谕”了。因此。他将这封信妥善地保存着,笔者采写这部著作时,原件尚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珍存着。
  注:
①杜斌丞,原名丕功,陕西米脂县人。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陕北从事教育工作。在榆林中学任校长时与流落陕北的杨虎城相识,并向杨虎城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革命斗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930年至西安事变期间,任杨虎城部总参议、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成都、重庆、昆明、西安等地从事抗日救国民主运动。1940年辞去国民党政府一切职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民盟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和民盟中央常务委员。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1947年10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西安。
(见《中共陕西历史》**卷《杜斌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
②《孔从洲回忆录》第十三章《难忘的会见》载:1959年8月29日,孔从洲次子孔令华与毛泽东长女李敏在中南海结婚。婚庆过程中,毛泽东与孔从洲亲切交谈。毛泽东问:“为什么有两个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叫西北军;杨虎城部队也叫西北军。究竟哪个西北军是准确的呀?”孔从洲说:“杨虎城的西北军,从靖国军开始转战关中,成员大都是西北人。是就地域而言的。尤其是东北军进关(指潼关)以后,人们就都叫东北军、西北军。冯玉祥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失败后,被段祺瑞的政府赶出北京,任命他为‘西北边防督办’。以后他同直、奉联军作战失败,部队到绥远西部集结。1926年,他从苏联考察回来,在绥远五原誓师,经宁夏、甘肃到达陕西解西安之围,他这个西北军,是就行军方向而言的。”

]

本书特色

[

揭开七十多年的尘封,首次讲述这个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神奇的“秘密协定”引发出三年后的“张杨兵谏”!
  首次揭开谜团内幕:何为西安事变的序曲?“序曲之说”为何姗姗来迟?中共**个有效的统战协定为何鲜为人知?国民党三十八军是怎样变成共产党三十八军的?红岩烈士“小萝卜头”为何与杨虎城同葬一陵?

]

内容简介

[

《西安事变的序曲》是一部新颖、独特的长篇纪实文学。它先声夺人地披露了“西安事变有序曲”这一重大题材。
1933年5月,杨虎城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了“巴山为界,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巴山协定”,这就是我军**个有效的统战协定。它坚持了两年之久,对西北革命形势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乃至引出了后来的“西安事变”,宛如一段序曲引出了一首战歌。本书以“从阎王爷枪口下抢救出的活材料”和大量的解密资料,诠释了许多闻所未闻的重大问题:为什么说“巴山协定”是“西安事变”的序曲?为什么西安事变70多年后才有“序曲之说”?哪些人为因素致使这些重要史实长期湮没于尘埃之中?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杨虎城曾经有过哪些误会?这些误会是怎么解除的?为什么说疏于统战是西路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宋绮云将军并非杨虎城的秘书,怎么成了众口一致的“杨虎城的秘书”?9岁烈士“小萝卜头”为何与杨虎城同葬一个陵园?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串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本书故事情节相当精彩。双重身份密使武志平,斡旋于国共两军之间,既要摆脱国民党特务分子的纠缠,又要获得共产党内极“左”分子的信任,更兼他这个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处境,屡屡大祸临头,每每九死一生。他都靠忠勇和智慧,出色地完成了传递情报、输运物资、开辟红色交通线等重要任务,传奇故事引人人胜。仅就那份密电码和军用地图的来龙去脉,就足以让天才小说家为之钦叹!此外,本书还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那哀惋动人的爱情故事与极富悲剧色彩的人生之路,以及诸多人物的秘闻轶事和配发的大量图片,再现了当年的历史风貌。

]

作者简介

[

李伶,男,1940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唐庄村。1961年6月参军。原为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次荣立三等功。其前瞻性长篇报告文学《西藏之水救中国》,为再造中国,彻底摆脱水危机,提供了崭新思路和长远目标,引起了广大读者和高层人士的关注。其他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杨虎城的密使》、《青山垂虹》、《狼烟》、《惊世鼙鼓》,报告文学集《悲壮的女性》,长篇小说《鸳鸯谷》,电视剧《泽国晨钟》等。座右铭:怕刺,采不到玫瑰花。选题追求:人知我不写,我写人不知。

]

目录

代序: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全书导读:西安事变有序曲上卷 序曲回放 **章 进退维谷:杨虎城发出秘密手令 第二章 睿智共识:联共反蒋 共同抗日 第三章 风雨同舟:去岁密使 今又密使 第四章 反复交代:莫道此行何处去 第五章 随机应变:神奇莫测的“财神爷” 第六章 密林深处:独臂老汉叫苦不迭 第七章 侠女引路:界河岸边寄深情 第八章 雨夜效巢:栖身大树盼天明 第九章 转危为安:巧借匪徒去报信 第十章 敲开大门:红四方面军盛情接待  第十一章 汉中会谈:达成“巴山协定” 第十二章 水到渠成:红色交通线顺利开通 第十三章 未雨绸缪:深山峡谷访猎户 第十四章 另辟蹊径:交通线上备复线 第十五章 密探监视:胡宗南派来“眼镜蛇” 第十六章 联络暗号:高高山上一盏灯 第十七章 枪声报警:匪徒骚扰交通线 第十八章 以毒攻毒:“挑炭匠”火并“山大王” 第十九章 跌宕恋歌:冷水河畔“金凤凰” 第二十章 风流事发:军长太太自戕身亡 第二十一章 多事之秋:事事关联巴山风云 第二十二章 情况危急:巧妙引出又一手令 第二十三章 巩固协定:再度进行汉中会谈 第二十四章 红军东移:汉中至镇巴开辟了交通线 第二十五章 交接货物:风雪寒庙度年关 第二十六章 协定受挫:蒋介石发出通辑令 第二十七章 身不由已:护送任务不断线 第二十八章 汉中被围:密使奉命再出行 第二十九章 两军反目:冷落功臣留遗憾下卷 阅读延伸 第三十章 爱国壮歌:西安发生了张杨兵谏 第三十一章 保留番号:三十八军走向新生 第三十二章 时空花絮:一份军用地图的传奇故事 第三十三章 悲剧迭起:密使武志平的风雨人生 第三十四章 大地凝泣:杨虎城烈士陵园那九位英烈 第三十五章 感天动地:英雄身后立着个伟大女人 第三十六章 台湾回音: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名隐秘 第三十七章 评点历史:“序曲”之说为何姗姗来迟?后记

封面

西安事变的序曲

书名:西安事变的序曲

作者:李伶

页数:443

定价:¥48.0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802043244

PDF电子书大小:5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