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细菌现代研究实验技术

本书特色

[

《乳酸细菌现代研究实验技术》是作者编著的有关乳酸细菌的多部专著之一。全书共介绍了近200个研究实验方法,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验经验,内容新颖、全面、系统,能反映本领域国内外的*新研究成果和高新技术,为研究乳酸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了现代的和传统的技术;为探讨乳酸细菌的生理功能和安全问题提供了方法;为乳酸细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技能;为乳酸细菌改造提供了基因重组的手段。所以本书是乳酸细菌领域关于研究、开发、生产、使用的一本重要工具书。

]

作者简介

[

郭兴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已退休。一直致力于乳酸细菌的研究和产业化,著有多部相关著作。

]

目录

前言**篇乳酸细菌的分类鉴定**章乳酸细菌的分类及有关属的特性**节乳酸细菌的定义及其范围一、乳酸细菌的定义二、乳酸细菌范围的界定三、乳酸细菌有关的属第二节乳酸细菌的分类位置一、伯杰氏细菌分类系统二、乳酸细菌分类近史三、乳酸细菌在细菌系统中的位置第三节乳酸细菌有关属类群的划分一、乳杆菌属及其有关属二、肠球菌属及其有关属三、双歧杆菌属及其有关属四、芽孢杆菌和梭菌的有关属五、近年报道的且尚未编入《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的新属第四节乳杆菌属和有关属及其特性 一、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beijerinck 1901)二、类乳杆菌属(paralactobacillus leisner et al?2000)三、片球菌属(pediococcus claussen 1903)四、气球菌属(aerococcus williams et al?1953)五、营养缺陷菌属(abiotrophia bouvet et al?1989,kawamura et al?1995)六、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 collins et al?1987)七、碱杆菌属(alkalibacterium ntougius and russell 2001)八、德瑟兹氏菌属(desemzia stackebrandt et al?1999)九、棍状菌属(isobaculum collins et al?2002)十、海生乳杆菌属(marinilactibacillus ishikawa et al?2003)十一、毛发球菌属(trichococcus scheff et al?1984,emend?liu et al?2002)十二、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van tieghem 1878)十三、酒球菌属(oenococcus dicks et al?1995)十四、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collins et al?1994)第五节肠球菌属和有关属及其特性一、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schleifer et al?1984)二、蜜蜂球菌属(melissococcus bailey and collins 1983)三、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 collin et al?1993)四、漫游球菌属(vagococcus collins et al?1990)五、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rosenbach 1884)六、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chleifer et al?1986)七、乳卵形菌属(lactovum matthies et al?2005)第六节双歧杆菌属和有关属及其特性一、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 orla?jensen 1924)二、斯氏菌属(scardovia crociani et al?1996,jian and dong 2002)三、类斯氏菌属(parascardovia crociani et al?1996,jian and dong 2002)四、气斯氏菌属(aeriscardovia simpson et al?2004)五、异斯氏菌属(alloscardovia geert huys et al?2007)六、另类斯氏菌属(metascardovia okamoto et al?2007)七、奇异菌属(atopobium collins and wallbanks 1993)八、欧鲁森氏菌属(olsenella dewhirst et al?2001)第七节芽孢杆菌和梭菌有关的属一、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内属于乳酸细菌的种二、嗜盐乳杆菌属(halolactibacillus lshikawa et al?2005)三、糖球菌属(saccharococcus nystrand 1984)四、利斯特氏菌属 (listeria pirie 1940)五、环丝菌属(brochothrix sneath and jones 1976)六、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 kitahara and suzuki 1963)七、孪生球菌属(gemella berger 1960) 八、毛形杆菌属(lachnobacterium whitford et al?2001)第八节近年报道的乳酸细菌新属一、矛形细菌属(pilibacter higashiguchi et al?2006)二、嗜果糖乳酸细菌属(fructobacillus akihito endo et al?2008)三、夏普氏菌属(sharpea morita et al?2008)四、产乳酸细菌属(lacticigenium takao lino et al?2009)第二章乳酸细菌的分离和培养**节选择分离和培养方法的原则一、乳酸细菌在自然界的生存区域和生活环境二、必需的营养组分 三、对氧的要求四、适宜的生长温度和ph范围第二节乳杆菌属的分离和培养一、半选择性培养基 二、选择性培养基 三、不同生境乳杆菌分离的培养基四、培养的气态环境和温度第三节肉食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一、半选择性dmrs培养基二、甲酚红乙酸铊蔗糖(ctas) 培养基 三、湖底肉食杆菌和水底肉食杆菌的分离和培养四、永冻层肉食杆菌的分离和培养第四节明串珠菌的分离和培养 一、半选择性培养基二、选择性培养基第五节酒球菌的分离和培养一、酸性番茄培养基(atb培养基)二、果糖吐温80培养基 (ft 培养基)三、葡萄汁培养液第六节芽孢乳杆菌的分离和培养 一、纳亚氏分离法二、东韦氏分离法三、芽孢乳杆菌的培养 第七节肠球菌的分离和培养 一、ttc叠氮化钠培养基(g/l)二、卡那霉素七叶灵培养基 三、proteose蛋白胨甘油磷酸钠培养基——kf培养基(g/l)第八节链球菌的分离和培养一、适用于链球菌样品转移的培养基二、分离链球菌选择性的培养基三、链球菌的培养第九节乳球菌的分离和培养一、富集和分离二、乳球菌的分离培养基 第十节双歧杆菌的分离和培养一、样品的收集和制备二、双歧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三、双歧杆菌培养基 第三章乳酸细菌的分类鉴定方法**节乳酸细菌的分类鉴定特征及其类别第二节生化特征测定方法一、概述二、氧化酶的测定三、过氧化氢酶的测定四、从葡萄糖和葡萄糖酸盐产酸产气五、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实验六、淀粉水解七、石蕊牛奶八、明胶液化实验九、七叶灵水解十、乙酰甲基甲醇实验 (v?p实验)十一、硫化氢的产生十二、马尿酸盐的水解十三、精氨酸产氨实验十四、精氨酸水解实验十五、葡聚糖的产生十六、溶血反应实验十七、脲酶的测定十八、吡咯烷芳基酰胺酶(pyr)的测定十九、果糖6磷酸盐磷酸酮酶(f6ppk)实验二十、气相色谱测定乳酸及短链脂肪酸的分析法第三节乳酸细菌化学分类特征的测定分析方法一、乳酸旋光度的化学测定法二、醌的分析方法三、细胞脂肪酸测定法四、细菌细胞壁的组分及分析方法第四节基因型和系统发育型特征的实验方法一、dna的g+c含量测定二、dnadna 分子杂交方法三、用pcrelisa反应的鉴定方法 四、用全基因组dna脉冲场凝胶电泳的鉴定方法五、16s rdna序列同源性的鉴定方法六、用基因组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的鉴定方法七、16s rrna序列分析方法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第二篇乳酸细菌发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第四章乳酸细菌细胞壁成分的分离和纯化**节荚膜多糖的分离和纯化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 四、注意事项第二节脂磷壁酸的分离和纯化一、原理 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三节肽聚糖的分离和纯化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 四、注意事项第五章乳酸细菌产生的糖类物质**节产生胞外多糖的菌株和培养基一、产胞外多糖乳酸细菌的分离、筛选二、产胞外多糖的菌株和培养基第二节胞外多糖的测定方法一、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合成量二、干燥称重法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四、硫酸蒽酮法第三节多糖的分离和纯化一、概述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胞外多糖的分离和纯化三、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的分离和纯化四、复合糖的分离和纯化第六章乳酸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节过氧化氢的定量分析一、滴定法——高锰酸钾氧化法二、分光光度法——辣根过氧化物酶法第二节细菌素的抑菌活性和效价测定方法一、细菌素抑菌活性的测定方法二、管碟法测定细菌素的效价第三节产细菌素乳酸细菌的筛选一、细菌素产生菌的筛选二、产乳链菌肽菌的筛选(一)三、产乳链菌肽菌的筛选 (二)第四节细菌素的分离和纯化一、吸附法初步纯化细菌素二、植物乳杆菌klds 1?0391所产细菌素的分离和纯化三、副干酪乳杆菌j23所产广谱抗菌肽bacj23的分离纯化四、嗜酸乳杆菌nx26所产抑菌物质的分离纯化第五节苯乳酸、4羟基苯乳酸和苯乙酸的定性定量分析一、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苯乳酸和4羟基苯乳酸二、gcms法分析苯乳酸和4羟基苯乳酸三、苯乙酸的定性定量分析第六节3羟基丙醛(3hpa)产生菌的筛选和定性定量分析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七章乳酸细菌产生的其他生理活性物质**节γ氨基丁酸的定性定量分析一、定性方法——平面色谱法二、定量方法——hplc第二节精氨酸脱亚胺酶的活性测定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三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检测一、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的菌株的筛选二、乳源降血压肽的制备工艺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第四节叶酸的定性定量分析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五节维生素b12的定性定量分析一、定性鉴别二、定量测定第六节胆汁盐水解酶的活性测定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第七节透明质酸的定性定量分析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八节共轭亚油酸的定性定量分析一、共轭亚油酸高产乳酸细菌的筛选二、共轭亚油酸的定性定量分析第三篇乳酸细菌在食品、保健品和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第八章乳酸细菌产生的风味物质**节乙醛和双乙酰(丁二酮)的定性定量分析一、乙醛和双乙酰的提取二、乙醛和双乙酰的定量分析第二节支链氨基酸的分析一、纸层析色斑洗脱比色法二、高效液相色谱法三、毛细管电泳第九章乳酸细菌发酵食品**节乳酸细菌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二节发酵酸奶的实验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三节发酵乳清型多肽饮料的制备工艺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四节筛选发酵大豆食品的优良菌种一、原理二、材料三、发酵参数四、分析方法第五节发酵奶酪的实验一、cheddar干酪的制备工艺二、mozzarella干酪的制备工艺第六节人工发酵泡菜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与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七节发酵香肠的实验 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与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十章乳酸细菌微生态制剂的制备**节高密度培养一、补料分批培养二、细胞循环培养第二节粉末制剂的制备一、真空冷冻干燥法二、喷雾干燥法第三节益生菌片的制备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四节乳酸细菌微胶囊的制备一、基于海藻酸钠的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二、空气悬浮法制备益生菌微胶囊第十一章动物用益生菌剂和青贮饲料发酵剂**节动物用益生菌剂一、芽孢杆菌益生菌剂二、乳酸细菌益生菌剂第二节青贮饲料用的发酵剂一、饲料作物及牧草上自然分布的乳酸细菌二、青贮发酵实验法与乳酸细菌的分离三、快速初筛选青贮饲料优良乳酸细菌四、稻茎秸秆和未利用资源的乳酸细菌的开发与利用五、青贮饲料发酵剂的制备第四篇乳酸细菌在疾病防治和保健中的应用第十二章乳酸细菌解毒和分解致癌物质**节清除自由基活性的检测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二节降解生物胺的实验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三节分解亚硝酸盐的实验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四节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实验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五节降低重金属铅毒害的实验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第六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乳酸细菌脱基因毒性功能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数据处理五、注意事项第十三章乳酸细菌耐酸、耐胆汁和抗胁迫反应**节耐酸、耐胆盐乳酸细菌菌株的分离与筛选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二节乳酸细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三节抗高温胁迫的实验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四节抗渗透压胁迫的实验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十四章乳酸细菌的免疫功能与延缓衰老**节宿主细胞的培养一、原理 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二节宿主细胞的传代和保存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三节黏附实验一、乳酸细菌细胞疏水性测定二、乳酸细菌的黏附性测定三、黏附性双歧杆菌菌株的筛选四、不同细菌对细胞竞争性黏附第四节胞外多糖和脂磷壁酸的免疫调节作用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五节乳酸细菌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六节乳酸细菌对血清抗体的影响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七节乳酸细菌对黏膜抗体的影响 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八节利用秀丽隐杆线虫评价乳酸细菌延缓衰老的功能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五篇乳酸细菌在工业上的应用第十五章d乳酸和l乳酸的分析**节l乳酸的检测一、酶法测定l乳酸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乳酸第二节d乳酸的检测一、酶法测定d乳酸二、hplc法测定d乳酸第十六章乳酸细菌发酵生产乳酸工艺**节以葡萄糖为原料生产l乳酸工艺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二节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l乳酸工艺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三节以淀粉质为原料生产l乳酸工艺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四节以花生粕为原料生产d乳酸工艺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十七章发酵产品中乳酸细菌的快速检测技术**节发酵产品中乳酸细菌的快速计数方法一、纸片法二、电阻抗法第二节发酵产品中乳酸细菌的快速鉴定方法一、实时荧光pcr法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第十八章产甘露醇和多糖水解酶菌的筛选 **节乳酸细菌发酵液中甘露醇的分析检测方法一、薄层层析法分析发酵体系中的甘露醇二、分光光度法分析发酵体系中的甘露醇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发酵体系中的甘露醇第二节产甘露醇乳酸细菌的筛选一、产甘露醇乳酸细菌的初步筛选二、产甘露醇乳酸细菌的复筛第三节多糖水解酶菌的筛选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十九章乳酸细菌噬菌体的检测、分离纯化和防治**节检测噬菌体的方法一、原理二、实验材料三、实验方法第二节噬菌体的分离和纯化一、原理二、实验材料三、实验步骤第三节噬菌体的防治一、注重环境卫生二、完善发酵工艺三、生产菌株的轮番使用四、噬菌体抗性菌株的选育第六篇乳酸细菌安全性评估方法第二十章乳酸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笫一节细菌耐药性表型检测一、琼脂稀释法二、kb纸片琼脂扩散法三、etest法第二节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一、dna探针法检测耐药基因(以β内酰胺酶基因为例)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以检测红霉素耐药基因为例)第二十一章乳酸细菌有害酶及代谢产物的检测**节硝基还原酶活性检测一、定性检测二、定量检测第二节偶氮还原酶活性检测一、定性检测二、定量检测第三节d乳酸含量检测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四节β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五节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检测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六节生物胺含量检测一、产生物胺能力的定性检测二、产生生物胺能力的定量检测——丹酰衍生物的rphplc检测法第二十二章基于基因组学的乳酸细菌安全性评价**节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二节基于全基因组的安全性相关信息分析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七篇乳酸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二十三章乳酸细菌dna的提取和纯化**节染色dna的分离和纯化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二节乳酸乳球菌质粒dna的提取一、方法一二、方法二第三节噬菌体dna的提取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四节rna与dna共提取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目录第二十四章乳酸细菌中基因导入和敲除的方法**节乳酸细菌基因组洗牌重组一、原理二、材料和试剂三、方法和步骤四、技术优点第二节乳酸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电转化一、乳酸乳球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电转化二、链球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电转化 三、肠球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电转化四、乳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五、双歧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电转化 第三节乳酸细菌的基因敲除一、方法一二、方法二第二十五章细菌素生物合成中功能基因的克隆及作用机制分析**节乳链菌肽启动子的诱导表达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第二节乳链菌肽抗性基因的筛选及鉴定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三节乳链菌肽抗性基因作用机制分析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四节羊毛硫细菌素的半体外生物合成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五节细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及功能分析一、原理 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 四、注意事项 第六节细菌素作用机制的分析——孔洞形成能力表征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乳酸细菌现代研究实验技术第二十六章乳酸细菌菌种的保藏和防止退化变异**节细菌菌种退化和变异是普遍现象一、引起菌种退化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引起退化和变异的原因三、防止菌种退化和变异的措施第二节定期移植保藏法一、原理 二、培养基三、方法和步骤四、注意事项第三节冷冻干燥法 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第四节液氮超低温冻结保藏法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与步骤第五节超低温冻结法保藏一、原理二、材料三、方法和步骤附录常用培养基组分

封面

乳酸细菌现代研究实验技术

书名:乳酸细菌现代研究实验技术

作者:郭兴华

页数:516

定价:¥118.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030379269

PDF电子书大小:9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