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性社会学/潘绥铭/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节选

[

  《性社会学(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一)“缘”  中国婚配年龄的男女青年在找对象时,相当多的人既不相信传统的介绍对象,也不相信美国式的个人奋斗,而是相信“缘”或者“缘分”,相信“投缘”等,也就是老话说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或者叫做“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他们在发起恋爱关系方面,往往是既不主动也不被动,既不积极也不消极。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观察到他们中间存在任何明显的阶层划分。无论是青年民工,还是博士生,都有相当比例的人持有这种态度。  缘来自佛教的思想传统,但是在21世纪的中国各层次的青年中,在发起性爱关系这个方面,它显然已经变成一种新的生活信念。从这个生活现实中,我们发现不仅西方的任何关于人际交往的现有理论都无法对此加以解释,而且任何西方思想家都从来也不知道它的存在,至少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个问题。同样,在解释当代青年的结婚年龄为什么越来越晚的时候,我们在众多的西方理论中也没有看到任何对于缘的信念的提及。  缘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人际交往机制。它不仅突出地表现在发起恋爱关系这个领域,而且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当我们习惯性地使用亲缘、地缘、业缘这些从西方传来的社会学名词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其实都是“翻译中的文化误差”。例如,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亲戚关系并不必然会带来“缘分”或者“投缘”的结果,因此不应该把“亲”与“缘”两者合二为一。①  从社会整体来看,缘绝不仅仅是微观的个体行为,因为“投缘”就像“和谐”一样,被普通人视为全社会的*高境界。那么缘里面究竟蕴含着什么呢?作者可能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给出一个清晰一点的解释,但是如果我们采用主体建构的视角,那么至少可以从这样一个侧面上发掘得更深一点:恋爱关系中(乃至于性关系中)的许多冲突,都是来自于交往双方对缘这个概念的不同建构,来自于这种建构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异,来自于双方在把缘与其他相关事物做比较时所做出的不同选择。  (二)“性福”  在西方的既有理论中,把性与几乎所有现象联系到一起,但是它们都明显地受到笛卡儿二元对立论的强大制约,不是性快乐就是性压抑,不是性的个人权利就是权力与性。  可是中国人都知道“福”既不是单纯的快乐,也不是简单的“幸福”,而是“有福”、“福如东海”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它的派生物是“福气”。它与“缘”可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能是因果关系。  “性福”不符合西方性学派的话语,因为“性福”说的既不是激情也不是性高潮,很可能是性所带来的亲情般的感受。它也不符合测量派的主张,因为至少有一些人觉得“无性状态”也是一种“性福”。也就是说,它更加强调的是“福”的状态,而不是“性”的高频。它还不符合西方社会性别派的说法,因为按照中国人的“阴阳合和”思想,双方“和和美美”才能算是“福”。  所以说,“性福”这个新词语里面,很可能蕴含着中国特有的关于生命意义、生活质量、亲密情感、人际关系等一套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把它发掘出来。更加重要的是,这个词语既不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也不是当代学者发明的,而是来自于此时此地的大众的自发流传。这应该是主体建构的*佳典型事例,也昭示着我们只有通过主体建构的视角,才能理解和解释它。  ……

]

内容简介

[

本教材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性问题”。系统介绍了靠前前沿研究成果、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中国学者的贡献。同时阐述了本学科的基本命题、基础理论、学术流派、性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与方法,以及性社会学与社会性别研究的互动关系。 对主要研究范畴内的研究成果:“性”的本土化、性文化、性的政治与制度、性历史、性认同、性教育、性的社会问题等也做了梳理。

]

作者简介

[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所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性社会学”课程。基于二十余项实证研究,奠定了中国性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黄盈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小姐”研究、女性的身体与性、性研究的定性方法、艾滋病的社会影响因素。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等论著。

]

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章 性社会学的发展史**节 性学小史第二节 性社会学的进程第三节 与其他学科的界定第四节 性社会学的定义与前景第二章 中国历史中的性**节 现代之前的历史脉络第二节 新传统的建立——从“五四”到20世纪80年代初第三章 当前中国性文化**节 性革命的发生第二节 性革命全貌第三节 21世纪中国的性化第四节 性化的意义第四章 性的基本概念**节 性的定义:从sex到sexuality第二节 理念与理解:性研究的不同学术流派第三节 主体建构视角下的性的概念第五章 性与社会性别**节 gender的渊源与本土化第二节 “性-社会性别”体系第三节 阴阳哲学中的性与社会性别第四节 中国式现实问题第六章 国际研究前沿**节 后现代社会的性研究第二节 主体建构下的性研究:视角的革命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空间第七章 中国的性研究:30年综述**节 性学在中国的兴起第二节 性的历史文化研究第三节 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第四节 性的法律和人权研究第五节 性教育研究第六节 当代中国的性话语:总结与反思第八章 初级生活圈理论**节 理论来源与结构第二节 初级生活圈的变化:中国性革命之源第三节 新的视角:生活实体与制度设置第九章 性的社会化**节 理论发展第二节 中国的实践第三节 性的社会化的结果第十章 性交往与性的社会网络**节 性别交往第二节 性的交往第三节 性的社会网络第十一章 性的社会建构**节 社会建构理论第二节 女性之性的建构:中国的应用实例第三节 社会建构两例:色情与性玩具第十二章 酷儿理论**节 酷儿理论:概念与缘起第二节 酷儿理论的观点和主张第十三章 性研究的伦理准则**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具体内容第三节 高于伦理准则的道义责任……下篇 专题应用

封面

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性社会学/潘绥铭/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书名: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性社会学/潘绥铭/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作者:潘绥铭 黄盈盈

页数:248

定价:¥38.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300133171

PDF电子书大小:11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