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节选

[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复旦博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列》:  每次采访所得的材料,真正用进新闻报道的只是一部分,许多材料则暂时派不上用场。此时,记者应当结合平时的资料积累工作,善于把这些暂时不用的材料积累、储藏起来,以供日后所用。  搞好材料或资料积累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将来;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我们常为一些老记者情况熟悉、新闻线索多、知识丰富、思路开拓而赞叹,更为他们引经据典得心应手、行文时文采飞扬如吐玉泻珠所折服。殊不知,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注重资料积累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位老记者曾这样说过:“平时积累多了,使用起来,就可以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观察问题,从不同角度对比选择材料。这样他才能挖掘比别人更多、更新、更深的东西,才会有独到的见解,写出有特点的报道。”  曾听有些记者这样谈到,应付每天的采访报道任务还来不及,哪还有工夫去搞资料积累?也听到这样的议论:积累资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又费时又费力,没有必要。其实,这是一种模糊认识,是患了一种“近视症”。古今中外,凡是与文字工作有缘并有所建树的人,都离不开资料积累,都在这方面长期坚持而花费了极大精力。鲁迅先生就很重视资料积累工作,他说他在这方面是“废寝忘食,锐意穷搜”,他研究中国的小说史,就从上千卷书中寻找和积累了不计其数的资料。达尔文从1831年作航海考察,经过整整27年的资料积累和分析,才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也有记者提及:如今网络如此发达,资料如此丰富,只要按几个键便要啥有啥,还需要自己去积累资料吗?殊不知,这说的是两码事,资料的属性不一样。网上的资料具有广泛性和共有性,且急派用场时也不一定马上能找到;记者自己平时悉心积累的资料具有专一性和私密性,一旦需要,可快速找到并派上用场,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往往非同寻常。  积累资料当从点滴人手。记者除了积累每次采访的多余材料外,在平时的看书学习和社会接触中,要留心各种对记者工作有用的资料和情况,并养成随手摘录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小仓库”,待到要用时,可随时从中选取。例如,1956年,著名女记者金凤被调到《人民日报》国际部当编辑,这对于她来说,业务上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在国际新闻写作、编辑方面闯出一条新路,金凤日夜抓紧阅读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和萨斯拉夫斯基的政治性通讯、国际小品和随笔,大量阅读美国著名政治家李普曼的作品。同时,她着力收集、研究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等人的言论及各类资料。据此,在日后的英法出兵埃及失败之机,她一连写了10多篇风格独特的国际随笔和小品。以致她后来调河北省当地方记者时,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林铁见到她时问道:“你那些国际小品是在英国写的吧!”其实,金凤没有到过英国,只不过是她收集、积累的丰富资料帮了她的忙。  要搞好资料积累,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掌握的。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勤奋读书、勤于摘录;二是养成习惯、持之以恒。谢觉哉同志曾经说过:“你们当记者的,每天都要抽一点时间读书,抽半个小时也好。”廖沫沙同志对资料积累也曾作过生动的比喻:“这就像农民捡粪一样,农民出门,总随手带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很多,一养成习惯,自然就积少成多,积累知识就得有农民捡粪的劲头。”  记者的采访本是积累资料的良好工具。因为记者平时总随身带着笔记本,遇有价值的资料就随手记下,这是*简单方便的方法。许多老记者每个时期的采访笔记本都保存得很好,晚年写些传记、回忆录什么的,即使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但只要一翻那个时期的采访笔记本,往事就可历历在目。已故著名战地记者陆诒,在85岁高龄时还常常发表回忆文章,并出版了30余万字的《战地萍踪》一书,全得益于他精心保存的百余本各个时期的采访笔记本。除了采访笔记本,记者还可搞些活页卡片、剪贴等,这样便于归类、查阅。而在当代电脑等先进的工具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记录和整理采访材料更如虎添翼,不仅资料可当场存人申.脑.也能大大提高采访结束后的整理工作效率。  ……

]

内容简介

[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复旦博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是在《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的基础上精心修订而成。新修版强化并凸显两大特征:一是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不仅总结和继承本土新闻采访写作的优良传统,而且面向时代,吸收概括新经验、新观念;二是将采访写作的理论和实践系统化,即将应用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高度凝练概括,与新闻报道的实践充分结合,体现学与术的融会贯通。  初版在2008年面市后,深得读者推崇,成为全国新闻传播院系的好教材。《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保持了初版的成熟框架,增加了关于新媒体时代的新经验,更新了大量案例,并对中国新闻采访写作简史作了提炼,因而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践。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复旦博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列》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亦适于媒体从业人员进修提高之用。

]

作者简介

[

  刘海贵,男,1950年9月出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留校近四十年来,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实务教学和研究,先后主讲新闻采访写作、新闻心理学、当代新闻传播实务研究、新闻名家与名品研究等八门主干课程,主编《现代新闻采访学》、《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中国报业集团发展战略》、《知名记者新闻业务讲稿》、《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和合著《新闻心理学》、《新闻采访写作新编》、《深度报道探胜》等专著、教材近三十部。曾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主任、副系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心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荣获上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上海市“育才奖”等称号,兼任三十余所高校、媒体兼职教授、特约研究员和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目录

序**章 绪论**节 新闻采访的定义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特点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第四节 新闻体裁第五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第二章 新闻报道策划**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第二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第三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第四节 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期活动**节 新闻敏感的培养第二节 新闻价值的感知第三节 新闻政策的遵循第四节 报道思想的明确第五节 新闻线索的获取第六节 采访准备的周到第七节 对方心理的明晰第八节 网络传播的借力第四章 新闻采访中期活动**节 访问条件的创造第二节 提问技能的掌握第三节 调查座谈的主持第四节 现场观察的注重第五节 听觉功能的协调第六节 当场笔录的强调第五章 新闻采访后期活动**节 深入采访的细致第二节 验证材料的严密第三节 笔记整理的迅速第四节 剩余材料的积累第六章 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节 新闻主题第二节 新闻材料第三节 新闻角度第四节 新闻语言第五节 新闻结构第六节 新闻导语第七节 新闻背景第八节 新闻结尾……第七章 时事与政治类新闻的采访写作第八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的采访写作第九章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的采访写作第十章 教卫与文体类新闻的采访写作第十一章 社会与生活类新闻的采访写作第十二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第十三章 记者修养第十四章 近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史述略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书名: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作者:刘海贵

页数:373

定价:¥48.0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3-01

ISBN:9787309084856

PDF电子书大小:8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