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弧形板坯连铸设备-(上册)

本书特色

[

上册主要内容包括:连铸技术的发展历程、辊列设计、多点弯矫辊列设计、康卡斯特曲线辊列设计、五次方曲线辊列设计、辊列设计所用曲线的比较、连铸板坯凝固计算、 板坯连铸机的驱动系统、二冷水动态控制、动态轻压下技术、连铸机运转方案、压缩铸造与电磁搅拌、结晶器振动的理论与实践。本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内容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

]

目录

**篇 连续铸钢技术的发展历程 41连续铸钢及连铸机基本概念 41.1连续铸钢的优越性 41.1.1常规连铸机的优越性 41.1.2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优越性 51.1.3无头轧制ESP连铸连轧生产线的优越性 51.1.4双辊薄带连铸连轧生产线的优越性 51.2连铸机的分类 61.3常规连铸机的主要类型 61.3.1立式连铸机 71.3.2立弯式连铸机 81.3.3全弧形单点矫直连铸机 81.3.4全弧形多点矫直连铸机 81.3.5椭圆形连铸机 81.3.6水平连铸机 91.3.7直结晶器弧形连铸机 91.3.8直弧形连铸机 91.3.9旋转式连铸机 91.4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 101.4.1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 101.4.2无头轧制生产线ESP 111.5薄带钢连铸技术 111.5.1薄带钢连铸技术的种类 111.5.2双辊式薄带连铸技术 121.5.3西马克集团的钢带连铸技术BCT@ 131.6其他类型连铸技术 142连铸技术早期研发情况 152.1先驱人物的研究情况 152.2早期的开发和里程碑 162.3带有振动结晶器的早期有色金属生产用连铸机 232.4早期的关键理念 232.5早期的固定结晶器和振动结晶器连续铸钢机 242.6早期的其他技术成果及信息 263试验和工业化并行的连续铸钢时代 293.1试验和工业化初期的连铸技术 293.2弧形结晶器连铸机的发展和演变 423.3试验和工业化并行时代的总结 564连铸技术快速发展的三十年 594.1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连铸技术的发展 594.2 20世纪70年代连铸技术发展的简要总结 784.3 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研究连铸机理 784.4 20世纪80年代常规连铸机的典型代表 914.4.1日本钢管福山5号双流板坯连铸机 914.4.2两台大方坯连铸机 934.5 20世纪80年代连铸技术发展的特点 954.5.1辊列 954.5.2机型 954.5.3设备集成技术 964.5.4中间罐容量 964.5.5连铸生产技术 964.5.6生产能力的提高 984.5.7苏联大断面连铸机 994.5.8薄板坯连铸机及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的出现 994.5.9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完成双履带薄板坯连铸工厂试验 994.5.10这一时期的双辊连铸技术 1004.5.11 20世纪80年代北美建成的异形坯连铸机 1044.5.12旋转立式圆坯连铸机 1054.5.13连铸喷淋(喷雾)结晶器 1054.5.14中国组建中国金属学会连铸委员会 1054.5.15 20世纪80年代连铸技术的几个世界纪录 1074.6 20世纪90年代的连铸技术 1074.6.1推广应用普遍的技术及新技术 1074.6.2开始重视供给连铸生产的钢液质量 1114.6.3高效连铸技术引人瞩目 1144.6.4 20世纪90年代投产的部分宽厚板坯连铸机 1174.6.5薄板坯和中厚板坯连铸技术的异军突起 1204.6.6 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知名连铸技术公司 1284.7 20世纪90年代常规连铸机的典型代表 1284.7.1日本钢管福山6号直弧形板坯连铸机 1284.7.2德国迪林根5号立弯式板坯连铸机 1344.7.3当时世界上*大的异形坯连铸机 1364.8三十年间水平连铸技术的发展 1374.9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连铸技术的发展 1404.9.1中国连铸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1404.9.2发生在中国连续铸钢领域的重要事件 1414.10连铸技术发展综合性指标基本情况 1465 21世纪的连续铸钢技术 1515.1连铸发展过程的里程碑技术 1515.2连续铸钢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 1525.2.1总体数据 1525.2.2大断面连铸机 1555.2.3中国国产化液压振动装置的应用 1645.2.4全弧形板坯连铸机并没有过时 1655.2.5立式连铸机仍然是一部分特殊钢种的*好选择 1655.2.6世界上两个*大的连铸机供货商 1665.2.7截止到2015年年底以前各个阶段中国拥有的连铸机 1675.2.8中国出口的板坯连铸机 1695.2.9中国的异形坯连铸机 1695.2.10进入21世纪创新技术的研发情况及推广应用 1705.2.11连铸生产操作技术炉火纯青 1725.2.12连铸生产线工程建设效率迅速提高 1745.3薄板坯连铸连轧及无头轧制ESP生产线 1745.4薄带连铸工业化应用 1795.4.1新日铁—石川岛播磨带钢连铸生产线 1795.4.2欧洲Eurostrip带钢连铸生产线 1805.4.3韩国浦项(POSCO)PoStrip带钢连铸生产线 1815.4.4美国纽柯公司Castrip?带钢连铸生产线 1815.4.5中国上海宝钢BAOSTRIP?带钢连铸生产线 1825.4.6西马克BCT?带钢连铸生产线 1835.4.7带钢连铸生产线总结 1845.5连铸电磁冶金技术的发展 1855.5.1钢包电磁搅拌 1855.5.2中间罐电磁冶金 1855.5.3连铸机主机电磁冶金 1895.5.4与普通电磁搅拌不同但未推广的E工艺 1915.6电渣重熔与电渣连铸技术的发展 1915.6.1电渣重熔 1915.6.2电渣连铸技术 1935.7短流程钢厂与连铸连轧生产线 1945.7.1短流程钢厂的概念 1945.7.2短流程中的电炉炼钢 1945.7.3短流程连铸连轧生产线 1945.8连续铸钢的电脉冲技术 1965.8.1电脉冲对金属液体的正面作用 1965.8.2电脉冲对金属液体作用研究的历史 1965.8.3电脉冲对钢液作用的工业性试验实例 1975.9连铸机智能化概念 1985.9.1奥钢联智能化概念 1985.9.2达涅利的连铸技术包 1996连续铸钢技术发展大事记 2006.1世界连续铸钢技术发展大事记 2006.2中国连续铸钢技术发展大事记 2116.3中国颁布的部分连续铸钢标准 2236.4在中国能够看到的部分连续铸钢著作 2247连续铸钢的先驱人物 2267.1不可多得的冶金学家沃尔夫博士 2267.2沃尔夫博士推举的十三位连续铸造先驱人物 2277.3中国设计建设连续铸钢机**人吴大珂 2327.3.1 吴大珂先生履历7.3.2 吴大珂先生一生的主要业绩7.3.3 吴大珂先生平反照雪“悼词”摘要**篇编写说明 236参考文献 237第二篇 直弧形板坯连铸总体技术 11 基础内容 11.1成套设备及其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11.1.1成套设备的组成 11.1.2总体设计的出发点 21.1.3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21.1.4总体设计要求 21.2连铸工厂的自然条件 81.2.1 气温1.2.2 相对温度1.2.3 降雨强度1.2.4 风荷量1.2.5 大气压1.2.6 雪荷量、冻结深度和*大地震影响系数1.3炼钢条件、产品大纲、机型 91.3.1炼钢条件 91.3.2产品大纲 91.3.3板坯连铸机机型 111.4板坯连铸机主要参数 111.4.1连铸机流数 111.4.2炉机匹配、拉坯速度与连铸机初步机长 121.4.3浇注准备时间 211.4.4作业率 221.4.5连浇炉数 221.4.6金属收得率 221.4.7热装热送比 231.4.8板坯冷却时间 231.4.9主要设备环境温度 231.4.10主要设备的使用寿命 241.5年产量计算 261.6生产消耗 301.7业主的基本条件和需求 321.7.1业主拥有的各种能源介质的主要参数 321.7.2业主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321.7.3业主对装机技术及控制水平的要求 332 辊列设计的前提条件 362.1确定基本参数 362.1.1确定机型与垂直段长度 362.1.2确定结晶器长度 382.1.3选取板坯弯曲矫直方式 382.1.4确定连铸机主半径 392.1.5确定其他参数 402.2辊列设计的两个重要理念 432.2.1考虑防止周期性结晶器液面波动 432.2.2避开危险区域铸造速度 443 多点弯矫辊列设计 463.1辊列草图的完成 463.1.1求弯曲点和矫直点处的凝固壳厚度 463.1.2求弯曲点一点弯曲和矫直点一点矫直时两相界处的应变 463.1.3求弯曲点多点弯曲和矫直点多点矫直时两相界处的应变 463.1.4求各弯曲点的弯曲半径和各矫直点的矫直半径 463.1.5几何尺寸计算 473.1.6确定导辊直径 493.1.7初步确定辊距 513.1.8画辊列草图 523.1.9连铸机的*终机长 533.1.10初步布置驱动辊 533.1.11喷水冷却区的划分 533.2 辊列的校核与优化 543.2.1直弧形连铸机角度 543.2.2两相界综合应变 543.2.3板坯窄面结晶器下口鼓肚量及窄面足辊确定 573.2.4辊子强度校核 593.2.5辊子挠度 603.2.6内弧辊间隙?a 603.2.7扇形段上抽间隙校核 613.3辊列图的完成 624 康卡斯特曲线辊列设计 634.1概述 634.1.1历史 634.1.2基本概念 634.1.3 专有曲线设计辊列的基本优点 644.2辊列设计过程 654.2.1曲线参数计算 674.2.2举例说明设计过程 684.2.3三次方曲线的精确衔接 804.2.4三次方曲线的近似衔接 814.2.5板坯连铸机辊列图绘制 824.3辊列图的自动生成 844.3.1运行平台及文件类型 844.3.2界面及功能按钮 844.3.3 参数输入 924.3.4 数据检测 934.3.5 实际应用举例 935 回旋曲线辊列设计 955.1概述 955.2 回旋曲线的导出 955.3回旋曲线作为连铸机弯曲、矫直区域的专有曲线 985.3.1总体解决方案 985.3.2 回旋曲线与康卡斯特曲线的比较 985.3.3工程应用精度分析 1005.4相关参数描述 1055.4.1 变量的意义 1055.4.2各参数的确定 1065.5实例 1105.6辊列的校核与优化 1176 五次方曲线辊列设计 1216.1相关参数的意义 1216.2曲线的建立 1216.3验证方法 1226.4矫直曲线验证结果 1236.5结论 1247辊列设计所用曲线的比较 1257.1概述 1257.2弯曲或矫直曲线若干方案 1257.2.1曲率在接点处连续的曲线 1267.2.2曲率变化率在接点处连续的曲线 1287.2.3曲线上曲率变化率*大值*小时的曲线 1307.2.4算例 1337.2.5结论 1347.2.6高速铁路用高次缓和曲线 1358连铸板坯凝固计算 1368.1凝固壳厚度 1368.1.1凝固壳厚度计算方法 1368.1.2基本假定 1368.1.3一维传热的偏微分方程 1368.1.4方程的无因次化 1378.1.5解方程 1388.1.6凝固壳厚度计算公式的导出 1408.1.7 结晶器出口凝固壳厚度计算 1438.1.8二次冷却区凝固壳厚度计算 1458.1.9 凝固壳厚度计算举例 1468.2二次冷区喷嘴喷射区域理论传热系数 1468.2.1传热方程及其解的形式 1468.2.2求C0、C1、C2 1468.2.3传热系数hi 1488.2.4 二次冷却水量在板坯长度方向上的分配 1508.2.5求某个冷却区喷水冷却区域的平均传热系数 1508.2.6 将公式(2-8-77)还原成有因次量 1538.3二次冷却区水量与压缩空气量 1538.3.1某个冷却区喷水冷却区域的平均传热系数重新梳理 1538.3.2计算Xn 1548.3.3其他参数梳理 1548.3.4修正理论传热系数 1558.3.5传热系数与水量密度的关系 1558.3.6水量计算 1568.3.7 比水量的计算 1578.3.8 第i个冷却区域内弧平均水量密度 1578.3.9压缩空气量计算 1578.3.10关于板坯表面温度的说明 1588.4喷水冷却区域辊子间平均传热系数hi的计算 1598.4.1计算公式 1598.4.2求板坯与辊子间接触长度 与内外弧辊子平均直径 1598.4.3计算鼓肚量?i 1618.4.4 求直接喷水冷却区域传热系数hs 1628.4.5 间的平均传热系数hS1 1628.4.6 间的平均传热系数hs2 1638.4.7 辊子接触区域总传热系数hsr 1638.4.8 举例 1688.5自然冷却区(非板坯喷水区)辊子间平均传热系数hci计算 1698.5.1 计算公式 1698.5.2 举例 1698.6板坯表面各辊距间的平均温度Tsm的计算 1708.6.1 基本关系式 1708.6.2 两辊距间的平均温度Tsm 1708.7 鼓肚应变 1718.7.1应变计算公式 1718.7.2鼓肚变形曲线 1728.7.3鼓肚应变 1728.8辊子错位应变 1738.8.1变形曲线 1738.8.2辊子错位时两相界应变 1748.9矫直阻力 1758.9.1矫直阻力计算公式 1758.9.2矫直力矩Mi的计算 1768.10凝固计算常用公式 1778.10.1 液相线及固相线温度 1778.10.2 碳当量 1828.10.3 高温铸坯弹性系数等 1848.10.4 传热系数和水量密度公式 1868.11钢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与弹性模量 1928.11.1 固相时8.11.2 两相区8.11.3 液相时8.12对旧有连铸二冷水计算公式的评价 1928.12.1 计算公式 1938.12.2 举例比较与结论 1958.12.3 对其他经验性二冷水计算方法的评价 1959 板坯连铸机的驱动系统 1989.1拉坯阻力的计算 1989.1.1 结晶器内的拉坯阻力9.1.2 鼓肚阻力9.1.3 辊子的旋转阻力9.1.4 板坯自重产生的下滑力9.2引锭的计算 2009.2.1 引锭长度9.2.2 引锭重量9.2.3 引锭保持力9.2.4 引锭被保持时接触应力计算9.2.5 驱动辊压下油缸活塞直径确定9.3 拉坯力的计算与电机功率的确定 2029.3.1 鼓肚力所允许的拉坯力9.3.2 确定电机功率Nd9.3.3 实际拉坯力的计算9.3.4 拉坯力的平衡9.3.5 驱动辊数量的*终校核9.4弯矫反力 2109.5分段辊的配置 2139.5.1扇形段辊子结构 2139.5.2分段辊配置 2169.5.3其他注意事项 21610 二冷水动态控制 21810.1计算前提 21810.1.1 冷却区划分及有关参数10.1.1 *大拉速、钢种分类、冷却方式、板坯表面温度10.1.1 *大和*小水量10.2动态控制说明 21910.2.1 二冷水计算顺序 21910.2.2 计算结果表格分类 21910.2.3动态控制的概念 21910.2.4动态控制要求 22510.3二次冷却区喷嘴布置 22710.3.1 喷嘴型式 22710.3.2 喷嘴的流量与压力 22710.3.3 水的流量与喷嘴试验流量密度 22810.3.4 喷嘴安装高度 22910.3.5 喷嘴的喷射角度 22910.3.6 喷嘴的数量 22910.3.7 喷嘴之间的距离 23010.3.8 板坯厚度方向的喷嘴布置 23010.3.9 喷水宽度切换 23010.3.10 实际使用案例 23110.3.11几种喷嘴的特性 23211板坯连铸二冷区动态轻压下 24411.1动态轻压下技术的概况 24411.1.1 动态轻压下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24411.1.2 轻压下技术改善中心偏析和疏松的机理 24711.2轻压下时连铸机的运转与控制 24711.2.1动态轻压下时连铸机运转模式 24711.2.2扇形段控制方式 24711.2.3扇形段辊缝理论零点标定 24911.3与动态轻压下有关的计算 25511.3.1总压下量确定 25511.3.2 结晶器窄面上、下口尺寸规定 25711.3.3 *小辊缝的确定 25711.3.4 轻压下力和轻压下阻力的计算 25711.3.5拉坯力的监测 26011.4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计算机控制系统描述 26011.4.1动态轻压下计算机控制系统拓扑结构图 26011.4.2动态轻压下系统模块化设计 26111.4.3 动态轻压下系统运行的简要流程图 26211.5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温度场模型 26411.5.1 功能描述 26411.5.2 动态切片思想 26411.5.3连铸板坯凝固传热方程描述 26511.5.4 有限差分方程的建立 26811.5.5钢的物性参数处理 27011.5.6连铸坯凝固传热的边界条件 27311.5.7程序计算流程以及参数的输入输出 27511.5.8 温度场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27811.5.9 对铸坯温度场影响因素的分析 28411.6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扇形段辊缝调整模型 28711.6.1 功能描述 28711.6.2建立模型的思想 28711.6.3 扇形段是否轻压下判断及辊缝计算 28711.6.4扇形段入口辊和出口辊处连铸坯中心固相率计算方法 31711.6.5扇形段过负荷压力报警 31811.6.6扇形段辊缝调整模型的编程 31911.7扇形段辊缝测量 32011.7.1扇形段测量辊缝与理想辊缝对比 32011.7.2扇形段测量辊缝与液压缸行程关系 32011.8钢的高温物性参数 32611.8.1美国部分碳钢高温物性参数 32611.8.2美国部分合金钢高温物性参数 32811.8.3美国部分不锈钢高温物性参数 33011.8.4收集到的钢的高温物性参数 33311.8.5中外部分钢种高温物性参数 33311.8.6《金属凝固与铸造过程数值模拟》一书中金属的高温物性参数 34311.8.7《连铸过程原理及数值模拟》第53页、54页内容 34711.8.8常用钢材变形抗力 34812连铸机运转方案 35012.1引锭上装时连铸机运转方案 35012.1.1 连铸机基本运转模式 35012.1.2 准备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35012.1.3 插入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35112.1.4 保持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35112.1.5 铸造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35212.1.6 拉尾坯模式下的运转程序 35312.1.7 停电时的运转方案与设备保护措施 35412.2引锭下装时连铸机运转方案 37312.2.1 改进后的非动态轻压下运转模式 37312.2.2 动态轻压下时运转模式 37512.2.3 准备模式运转程序 37512.2.4 送引锭模式运转程序 37612.2.5 点动送引锭模式运转程序 37812.2.6 引锭保持模式运转程序 37812.2.7 引锭拉坯模式运转程序 37912.2.8 稳定铸造模式运转程序 38112.2.9 快速更换中间罐模式运转程序 38212.2.10 拉尾坯模式运转程序 38212.2.11重拉坯模式(打滑或滞坯)运转程序 38312.2.12辊缝测量模式运转程序 38412.2.13 连铸机停电时运转方案与设备保护措施 38512.2.14出坯区设备运转方案 38612.3出坯区域的板坯流程 38712.3.1 非清理坯(包括部分热清理坯)流程 38812.3.2 冷清理坯(合格坯)流程 38812.3.3 人工清理后再清理的板坯流程 38812.3.4 热清理不顺利,冷却后再次机械清理的板坯流程 38912.3.5 人工清理后再次切割的板坯流程 38912.3.6 清理前再次切割的板坯流程 38912.3.7 预定热送坯(包括人工清理坯)再次切割的流程 39012.3.8 保留坯的流程 39012.3.9 废坯的流程 39012.3.10强制下线的板坯流程 39013压缩铸造与电磁搅拌 40213.1压缩铸造 40213.1.1压缩铸造的原理 40213.1.2压缩铸造的受力分析 40313.1.3理论计算 40413.1.4举例 40713.1.5压缩铸造的控制 41113.1.6压缩铸造的运转方案 41113.1.7压缩铸造的应用效果 41513.2板坯连铸电磁冶金技术 41713.2.1板坯连铸电磁冶金技术的发展概况 41713.2.2板坯连铸电磁冶金技术的分类 41913.2.3板坯连铸电磁冶金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冶金功能 41913.2.4板坯连铸电磁搅拌器的安装位置 42113.2.5板坯连铸电磁搅拌应用效果及实例 42213.3扇形段辊子间插入式电磁搅拌 42213.3.1插入式电磁搅拌 42213.3.2电磁搅拌必要的推力与频率 42613.3.3把频率16Hz转换成8Hz时必要推力的计算 43313.4扇形段辊式电磁搅拌 43613.4.1扇形段辊式电磁搅拌概况 43613.4.2板坯二冷区辊式电磁搅拌器的结构特点 44013.4.3 板坯连铸机二冷区辊式电磁搅拌成套装备13.4.4 现场应用14 结晶器振动的理论与实践 46214.1概述 46214.1.1结晶器振动技术的发展历史 46214.1.2结晶器振动波形的类别 46314.1.3动态调整振动参数的液压振动装置 46414.2正弦波振动规律 46614.2.1正弦波振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46614.2.2正弦波振动的负滑动时间tN 46714.2.3 正弦波振动的其他参数14.3燕山大学李宪奎教授发明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规律 47014.3.1非正弦振动速度函数的建立 47014.3.2 非正弦振动曲线位移与加速度 47414.3.3 非正弦振动曲线负滑动时间 47514.3.4非正弦振动曲线其他参数 47714.4法国索拉克公司“三角形”振动波形 47814.4.1三角形振动的位移和速度曲线 47814.4.2 三角形振动参数 48014.4.3 有关参数分析 48014.5德马克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48114.5.1 系数Δ计算方法(一) 48214.5.2 计算?m的临界值和*大偏斜率 48414.5.3 系数Δ计算方法(二) 48514.5.4 负滑动时间tN 48814.5.5 负滑动速度比率NSF计算 49114.5.6 其他参数计算14.6 其他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曲线 49614.6.1薛百忍教授构造的结晶器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49614.6.2基于三角级数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49814.6.3中重院曾晶高工构造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50214.6.4中重院曾晶高工对非正弦(偏斜正弦)波三角级数表达式的破解与分析 50514.6.5燕山大学李宪奎教授给出、中重院曾晶高工整理的整体函数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50914.6.6中重院曾晶高工构造的梯形抛物线型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51214.6.7 燕山大学张兴中教授给出的复合函数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 51514.6.8其他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非正弦(偏斜正弦)波振动曲线简介 52014.7曾晶高工发明的新型结晶器振动同步控制模型 52314.7.1模型的建立 52314.7.2模型的应用 52714.7.3结论 52814.8 生产应用当中的振动模式 52814.8.1常用振动模式举例 52814.8.2反向控制模型 53414.8.3 振动参数及有关参数的相互关系 53715总体技术中其他技术问题 54115.1连铸工厂的平面布置 54115.1.1 平面布置的先决条件 54115.1.2 考虑热送热装 54115.1.3 连铸机在车间内的布置方式 54115.1.4 连铸设备平面布置时的注意事项 54115.1.5 典型的连铸生产厂平面布置举例 54415.1.6板坯连铸设备机械设备重量 54915.2 蒸汽排出系统及其计算 54915.2.1主要设备 54915.2.2 A钢铁公司蒸汽排出系统的技术性能 55115.2.3冷却室抽风机容量计算及电机功率选择 55215.3设计初期阶段的总体技术措施 55715.3.1提高板坯内部质量的措施 55715.3.2提高板坯表面质量的措施 55915.3.3提高拉坯速度的措施 56115.3.4 提高连铸机作业率的措施 56115.3.5进行热装热送、直接轧制时应采取的措施 56215.3.6连铸机总体技术措施实例 56315.4能源介质 56415.4.1 A钢铁公司用水 56415.4.2 A钢铁公司其他介质 56915.4.3 E钢铁公司对能源介质的品质要求 57515.4.4 E钢铁公司能源介质主要参数和用量 57615.4.5 E钢铁公司能源介质汇总 579参考文献 581

封面

直弧形板坯连铸设备-(上册)

书名:直弧形板坯连铸设备-(上册)

作者:杨拉道

页数:845

定价:¥215.0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02473761

PDF电子书大小:10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