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节选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网络社会的崛起为立论基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的解析为论述主线,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重点研究;结合1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经验和现实课题,进行具体的对策、方法研究,以期为、发展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课题的*终成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为五篇共21章。**篇为“网络社会崛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育人环境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深刻变化。本篇全面考察了十多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实践探索的典型历程,分析了从“网络危害论”到“网络工具论”再到“网络社会观”的发展脉络,明晰了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特征;对“网络社会”的概念作出了综合网上网下两个社会空间的整体性界定,并从技术、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原则。第二篇为“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提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分析论述了网络世界兼有虚拟性与现实性这种双重属性以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同时存在着差异性、同一性、对立性和统一性,并可归结为“网络是现实的延伸”这一命题:网络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研究指出,促进虚实两个世界良性互动的“强强”力量组合和“优优”价值组合的形成,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两个层次上的虚实和谐,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第三篇为“网络环境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网络环境下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认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呈现出虚拟交互、流变交互和界面交互等交互主体性特征,在虚拟交往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主体际性的主客体关系;可以从信息符号的引导与被引导的角度分析这种主客体关系,并运用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机制考察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客观存在性、主客体关系的情景依赖性和建构动态性。第四篇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专题研究”。本篇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出发,选择了六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专题研究:专题一归纳分析了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经历的技术应用发展阶段,提出了建构校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专题二分析了博客传播的基本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对社会认同的影响,讨论了博客舆论传播的管理策略。专题三系统提出了描述网络舆论的指标体系,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广泛需要的网络舆情调查问题,从文本内容抽样和内容分析两个环节构建了网络舆论的测量方法。专题四从危机管理原则、管理框架系统和应对机制模式三方面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方案和措施。专题五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特点的案例论证,展开了网络话语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专题六进行了大学生常见网络行为的因素分析和归类,对目前流行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作出修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依赖成因与动机,针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机制提出了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法。第五篇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在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并对其存在性、成因和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作了分析。在具体分析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信息内容的传播策略、对于校园媒介的运用策略以及对于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方法,进而阐述了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三要素互动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本书特色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网络社会的崛起为立论基点,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迁的解析为论述主线,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展开重点研究;结合1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经验和现实课题,进行具体的对策、方法研究,以期为、发展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课题的*终成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为五篇共21章。内容包括网络社会崛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网络环境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专题研究以及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

作者简介

[

张再兴,男,1947年7月出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思想教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主要编著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求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中若干新课题的实践与思考》、《清华学子魂——清华大学培育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探索》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

]

目录

**篇 网络社会崛起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社会观**节 “网络危害论”时期第二节 “网络工具论”时期第三节 “网络社会观”的形成第四节 “网络社会观”下的思考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概念分析**节 当前关于“网络社会”的种种观点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概念界定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技术维度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维度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化维度第二篇 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第四章 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节 网络世界的存在定位第二节 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基本关系**节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 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第三节 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第四节 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性第五节 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第六节 网络是现实的延伸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节 虚实关系的四个基本方面与虚实和谐第二节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两种组合序列与虚实和谐第三节 虚实关系的基本类型与虚实和谐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第三篇 网络环境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第七章 哲学和教育学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探讨**节 哲学史上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研究第二节 教育学中关于主客体关系的研究第八章 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关系**节 物质生产交往实践与主客体关系第二节 “生活世界”交往实践与主客体关系第九章 网络空间的主客体关系**节 网络交往的特点第二节 虚拟主体的特点及主客体关系第三节 网络空间中主客体关系的自组织第十章 网络社会中的主客体关系**节 网络社会中主客体关系的虚实互动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第四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专题研究第十一章 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校园网的应用和管理**节 互联网技术概要第二节 高校校园网建设和应用第三节 高校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第十二章 网络博客传播分析与博客舆论引导**节 博客的发展现状、影响及其趋势第二节 博客传播的特点和机制分析第三节 博客技术对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影响第四节 博客舆论及引导第十三章 网络舆论调查的方法与策略**节 从舆论到网络舆论第二节 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调查的概念界定第三节 网络舆论的描述第四节 网络舆论的测量问题第十四章 基于网络舆论的高校危机管理研究**节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危机管理问题第二节 基于网络舆论的高校危机事件特性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第十五章 网络话语分析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启示**节 网络话语及其研究内涵第二节 网络话语传播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传播效果与网络话语第十六章 网络心理行为与教育辅导**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研究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团体辅导干预方法第五篇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第十七章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概念、表现、特性第二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存在性分析第三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成因分析第四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十八章 信息内容要素**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信息内容的特点及分析策略第二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信息内容的传播分析第三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传播策略第十九章 网络媒介要素**节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网络媒介特点及分析策略第二节 对不同类型媒介场所的具体分析第三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媒介运用策略第二十章 用户群体要素**节 用户群体的类型以及分析策略第二节 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具体分析第三节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策略第二十一章 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书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张再兴著

页数:505

定价:¥74.0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05876057

PDF电子书大小:6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