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

节选

[

《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内容简介:胡平,1930年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早年曾就读于江苏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纺织专业,1948年赴苏北参加革命,1949年后长期在福建从事经济工作,历任福建省计委主任、副省长,1982年任常务副省长,1983年4月至1987年8月任福建省省长。1987年9月,胡平调京任国家经委副主任,1988年任商业部部长,1993年任国务院特区办主任,2004年底离休。他是党的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在儿孙绕膝之年,回首往事,他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回忆片段。《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的采访者将通过与胡平面对面的交谈,多角度地展示一位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立体化地讲述一名实事求是、敢闯敢干、冲锋陷阵、不懈探索改革之路的时代先锋,为读者展示一幅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相关资料

[

汕头经济特区依靠贸易发展的思路出现了偏差汕头特区比较小,它的面积与厦门差不多。当年许多广东人、客家人通过汕头走向海外,汕头是一个重要的对外口岸,中央决定在这里搞特区的目的也是面向东南亚地区,起个示范作用。后来它的发展有点走偏了,只搞了少量工业,主要搞对外贸易,想靠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由于它本身没有工业基础,在本地区没有形成生产能力,所以依靠贸易发展的战略是有一定问题的。到了90年代末,影响全国的一个大案就发生在汕头,即虚开增值税发票案。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查,把这种虚开发票的势头遏制住了。一些不法分子买来增值税发票,他根本没有那么多业务,案件大概涉及几十个亿。后来国家工商总局和税务总局联合封杀汕头的企业,汕头企业开出的发票在全国都不能结算,汕头开出的票证在流通领域里不能通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都纷纷撤资,很多外资、港资包括汕头本土企业都转移到了别的地方。前几年我去过一次汕头,城市建设还不错,比过去我去时有所发展,但市面比较冷清。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严重地影响了汕头特区的发展。珠海经济特区留下了一片空间让后人去开发珠海地理条件不错,靠近澳门,特区面积也不小。他们把土地征了很多,预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自己还单独搞了个机场。这里面有一个定位的问题,它本可以和澳门一起联合建设一个机场,解决两家的问题,两家却各搞了一个。后来珠海又搞航空展,我看这个展览的带动作用也不是很大。制造业开始也搞了一些,但规模不是很大。珠海虽然发展得不是很快,但留下了一片空间让后人去开发,这个思路也是不错的。当年我曾经设想在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四个地方搞四城联动,外国人从一个城市落地,其他三个城市都可以免签。当时我提出这个想法后,与港澳办、外事办都商量过,但最终没有搞起来。港澳和深圳珠海怎么联动?这个问题需要通盘考虑,提出一个大的战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也有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广州市有一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造业搞得也不错,但它发展空间有限。从广东省的层面上看,存在着一个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如何总体协调的问题。广州和其他三个经济特区同属一个省,彼此之间未能形成合力,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说明市场经济还需要宏观的指导,不能说广东没有指导,但在这个事情上如果搞得早一点、好一点,整个广东省的经济可能会发展得更快一点。广东也有欠发达的地方,像粤北和粤西地区。深圳周边的一个市叫河源市,这个市向香港供水,它的发展并不快。这说明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当然从总体上看,各地经济都发展了,但可以搞得更好一点,水平提得更高一点,发展得更快一点。这是广东的情况。三个特区都有成绩。海南经济特区的洋浦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出现曲折海南原来是广东的一个行署,后来从广东省分立出来成立海南省,同时在全岛范围内搞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特区。海南原来的基础比较差,在建设港口、码头、机场方面感觉很吃力。它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当时思路不清晰,当初它的支柱产业是农业,下力气搞种植业和饲养业。但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制造业必须要搞上去。P97-98

]

本书特色

[

《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是一部综合评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口述成果。它的口述作者胡平是一位学识渊博、执政经验丰富的中共高级官员。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一直处于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前沿。他对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谙熟于胸,在改革开放的基层一线不断探索与实践,他对身处改革开放洪流中的中国百姓生活非常熟悉。在胡平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位老党员、一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忠诚与执着;看到他对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看到他对中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忧虑与焦灼;看到他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前景的美好期盼与崇高的政治信仰。

]

目录

序言前言**章 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一、中国国民经济落后的直接原因是闭关自守◆毛泽东提出中国15年左右赶上并超过英国◆中国在搞“文化大革命”,一些亚洲邻国已发展为世界强国二、僵化的社会体制阻碍了人的流动性的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三、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追求从未停止◆中华民族领跑世界几千年,近现代我们落后了◆近代百年,是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现代化之路的一段历史◆毛泽东在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民族寻找了几百年,终于抓住了一个历史的机遇四、物质产品*好的时代,也是精神文化*缺失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自强不息和以柔克刚◆中国传统文化埋藏很深,现在未被好好挖掘利用◆孔夫子“下岗”了◆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中国现代化呼唤大思想家第二章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理论与组织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展开的◆对外开放迈出的**步就是建立经济特区二、不搞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出路◆全党、全国人民都有一种要摆脱困境的期望◆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调整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计划◆解放后封锁和反封锁的格局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有开放◆“第三世界”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想要寻找中国的活动空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使中国进入一个疯狂的年代◆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那么快进行后来的改革开放三、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奏曲◆粉碎“四人帮”后,人们仍然处于迷茫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中国历史上出现邓小平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偶然的◆他曾到法国留学,这恐怕是产生邓小平思想的重要因素◆他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也是政治思想领域的统帅◆他在历史关头迈出重要一步,能够走在时代的前面◆“一块石头、两只猫、三条鱼”◆邓小平理论完善丰富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因素◆中国改革开放以及民主的进程,不能按西方的时间表进行◆“苦海有边,回头无岸”◆中国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即邓小平开辟的方向前进第三章 改革开放的艰难开端一、中央决定建设经济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二、经济特区建设需要基础设施先行◆利用外国贷款修建国际机场在中国是**家◆租用集装箱设备解决货物进出口◆引进当时*先进的万门程控电话◆第三产业也要跟上特区建设的步伐三、什么叫招商?如何引资?这些都搞不清楚◆请外宾吃饭要省长批准◆外商的专利费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大陆**次大规模对外招商项目竟然是拍脑门编出来的四、对外开放对台湾同胞及海外华侨的影响◆停下婚礼进程只为观看台湾电视连续剧◆两岸渔民的易货贸易——黄花鱼换电子手表◆两岸姐弟通信需绕道第三地◆我们的财产被“共产”了怎么办?◆国民党空军*后一名驾机起义者李大维◆“英雄三岛”被几十年的炮火搞得破烂不堪◆今晚要见的是真的还是假的王永庆?◆台湾有一个流亡的福建省政府◆要将两岸民众由对立斗争的观念转变成合作交流的思维◆对外招商引资首先是找港澳、东南亚的华商五、80年代初福建对外开放发生的问题◆对台进口失控导致走私贩私严重问题◆震动全国的晋江假药案◆一个诈骗案损失一个亿,无可挽回六、邓小平视察经济特区◆在全国争论对外开放是“收”还是“放”的压力下,邓小平开始了他的**次南巡◆“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建立特区,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是“放”,而不是“收”七、平衡特区与非特区的关系◆厦门是中央定的经济特区,省里也要在政策上倾斜◆被福州人称作“厦门人的省长”,被厦门人称作“福州人的省长”◆湖里2.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特区建设确实是在摸索中前进八、福建省的改革开放需要总体平衡◆福建**批搞改革开放的奠基人◆用足中央50号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各项事业◆积极招商引资,重点抓住几个大项目,对外开放初见成效◆念好“山海经”,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利用侨资发展教育事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软”与“硬”一起上◆金融业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九、福建省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的领导和支持◆希望福建走在四化建设的前头◆煮饭的电灶只是个摆设◆水产品和水果琳琅满目,可是标签上的标价怎么这么便宜十、福建农村在改革开放中同步发展◆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什么时候都要以粮为本◆通过一个孩子的成长透视中国农村的变化十一、融侨开发区创新开发思路第四章 流通领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就宣布国家要放开市场价格了◆1988年“抢购”风潮席卷全国◆短缺经济时期的商品供应情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二、“六四”风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央提出要学会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过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逐渐赢得了许多国家的理解三、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为在不发达国家搞期货提供了一个模式一◆当年我接受中央的委派,搞中国的粮食期货市场◆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河南郑州开业◆新生事物由产生到被国人认识需要很长时间四、提出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要科学认识全民经商”的谈话发表后,引起学术界不同反响◆“在市场化改革方面胡平走得太远了,有很大风险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既然已经定下来了,就不能随便改变五、老一代领导人为流通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小平的南方谈话为全党全国人民以及改革开放定下了调子◆在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控经济方面,陈云是我们党内的老行家六、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的大事,不能出现任何闪失◆汪洋中的后勤保障关乎灾民的生命和社会的稳定◆李鹏总理说,如果因为缺粮死了人,你胡平要负责任◆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现代化的粮食物流第五章 中国改革开放的渐进式梯度推进一、对外开放中形成不同类型的开发管理模式◆党中央领导开放改革有两个系统◆国家级开发区批准了56家◆经济特区只批准了5个◆保税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对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很大◆各地建设的开发区体现不同的风格◆特区、开发区、开放城市在改革开放中有它们的历史功劳二、五个经济特区的发展各具特色◆深圳经济特区是特区中的“龙头老大”◆汕头经济特区依靠贸易发展的思路出现了偏差◆珠海经济特区留下了一片空间让后人去开发◆海南经济特区的洋浦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出现曲折◆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既“打台球”又“打侨牌”◆五个经济特区之间也存在竞争三、中央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大连、天津开发区在全国排名不分伯仲◆山东省各开发区发展比较正常◆江苏、浙江受到上海浦东的拉动,优势很多◆北部湾的开发带动了广西的发展◆全国都开放了,首都北京还不是开放城市四、对外开放向沿江、沿边及中西部推进◆中央决定省会城市都要开放◆各省市有权审批自己的开发区◆优惠的地价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各地建设开发区的积极性高涨◆边境城市对外开放的几种类型◆俄罗斯“倒爷”繁荣了边境贸易◆边境贸易合作发展到现阶段,新的亮点是广西的北部湾◆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区域合作◆东北亚经济圈的构思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开放做了铺垫◆香港有条中英街◆大陆与台湾渔民可以在国家指定地点开展贸易◆“特区无用论”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许多计划建设的开发区未通过审批◆各个地区根据本区域的特点,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五、上海浦东——不是经济特区的特区◆浦东新区对上海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昆山、苏州两个园区对浦东新区形成竞争六、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的成功之作◆向李光耀建议把工业园区放到苏州◆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还带了苏州的人去欧洲招商◆苏州工业园区的起点高,引进项目是一流的◆中国单方收回控股权打击了新方积极性七、商业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一些国外的商业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北京百盛开张营业后曾连续亏损◆当年国家政策不允许外资搞商业批发业八、从“商业部长买鞋”看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人家把状都告到省长这里来了◆外国的名牌也有质量问题◆商业部长脚上的鞋成为记者们争相报道的素材◆新鞋刚穿一天,鞋跟处就能插进一根火柴◆穿了秘书的鞋子去拜见新加坡总统,秘书留在宾馆里补鞋◆鞋子质量与商业部长联系到一起了◆国家要制定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九、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更加谨慎◆中国**家合资银行因为规模太小没能发展起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一些华商由于资金转出来很多,损失很小十、对外开放初期大部分华人华侨都赚了钱◆赤道的阳光可以穿透北极的冰川◆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国情了解较多,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多◆*初的外资带有试探性质,大多滚动发展◆通过举办活动向外商宣传中国国情第六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一、今非夕比的物质生活◆国家和百姓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中央提倡要过几年紧日子,胡平却在谈适度消费◆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百姓的吃穿住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再向“休闲型”的三段式发展过程◆星巴克把分店开到了故宫里◆只要有5%的中国人富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当今的中国社会畸形消费和贫困共存二、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相对颓废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确实是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小历史”颠覆“大历史”◆近一个世纪已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折腾得面目全非了◆要学会运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生活语言对孔子的学说进行阐述和解释三、基础设施建设逼近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开放后,基础设施有了快速发展◆福建高速公路项目被专家和主管部门联合否定了◆经济的现代化需要交通的现代化◆交通的现代化带动了经济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市场经济不能是跳跃的,而是要脚踏实地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矛盾突显◆许多领导干部稀里糊涂地拉着现代化的战车向前跑◆难道上海人还要拎着100万只马桶进入2l世纪吗?◆我们曾经认为现代化就是烟囱,就是工业化◆城市里的城铁、地铁、公交互不衔接,缺少人性化设计◆新的时代把这些历史名镇抛弃了五、农村——改革*初的受益者,今天的衰落之地◆我们国家不是到本世纪末基本脱贫,而是到本世纪末基本不能脱贫◆农村的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比城市的现代化更难◆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农村只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农村的社会公共事业体系需要重建◆农村的家庭问题不容忽视◆农民是市场经济天然的追随者◆“五缘文化”使农民冲破束缚勇敢闯市场◆农村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农产品深加工后要在培育市场上下功夫◆现在又在重新构建供销社的网络体系六、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与环境不堪重负◆廉价劳动力和大市场是中国的两大优势◆用总人口一平均,我们就成了资源小国◆要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城市建筑设计要符合节能标准◆工业化程度越高,污染越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变为污染严重的地方◆我们欠下大自然一大笔账,也欠下了儿孙们一大笔账七、国有企业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中国的国企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外资企业的进入挤垮了一些小型国有企业◆要给国企“松绑放权”◆商店开架销售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外资合作是实现国企发展的一种方式◆外国人的“斩首行动”应该引起国人的重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保持谨慎的乐观◆改革初期,国有企业采取工人身份的置换和国有资产的置换◆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严重◆面临外商的竞争,有些国有企业也想有所作为◆瓦解国有企业的办法很多,扶持国有企业的方法很少八、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非常彻底◆“主渠道”作用逐渐淡化◆改革开放中的商业领域基本没有垄断◆我们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城乡商品流通网点的经营渠道和体系都发生了变化◆一些国有商业企业的“阵地”还在◆商业企业改革的形式多样◆要努力培育我们自己的本土商业、新型商业、跨国商业九、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元素——外资企业的兴起◆外资*初进入中国多采取“三来一补”形式◆外资逐渐进入基础设施及服务领域◆中国的家电企业与国外品牌竞争中占据优势◆外资搞一些我们没有的品种,有很大的竞争能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很大◆外资搞房地产项目对城市建设有积极作用◆外资享受“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政策◆外资带动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外资银行的进入使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的老百姓对洋品牌很乐意接受十、非公经济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在开放改革中成绩很大◆民营企业适应能力强,外资和国有企业做不到的它能做到◆只有义无反顾地向前走才是出路◆民营企业是培养企业家的摇篮◆共产党员也可以“下海”◆学而优则商,商而优则仕◆企业家要做到“大富、大红、大德”◆现代企业家需要增强自身修养十一、小政府大社会思路下行政管理模式的演变◆20年里,我到哪里机构就撤到哪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着执政观念的变化◆80年代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红包◆我去参观了新加坡反贪局◆政府官员对待赖昌星这样的老板,要时刻保持一种戒备心理第七章 对外开放与国际竞争力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出路何在?◆1997金融风波是“华盛顿共识”的终结者◆“北京共识”方兴未艾二、制造业的发展是国家实力的物质体现◆改革开放思路的形成是理论的产物,也是实践的产物◆商业也是生产型劳动◆对外开放有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外资的进入带动了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重点要看中国的跨国公司三、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南南合作”应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中国企业要大胆地“走出去”◆把办国营农场的模式搬到境外注定要失败◆“走出去”要有自己的跨国公司作后盾◆要提高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未来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要成为标准制定者四、要培养适应对外开放形势的新型企业家◆市场经济的一套游戏规则已完全提高到法制层面◆在国际竞争中,企业要学会一套自我保护的本领◆“闯关东”与“下南洋”的结局完全不同五、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市场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改革开放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对外开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化◆市场化不等于自由化,不是放任自流◆在市场化的问题上要有一个“度”◆市场化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统一◆私有制就这么可怕吗?六、要将“软实力”与“硬实力”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对“软实力”的认识和运用能力都还不够◆提高国际竞争力,*终还是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来第八章 对外开放与文化竞争一、要提高全社会的经营管理水平◆人们都在讲管理,没有人讲经营◆发达国家先进的经营理念体现在一些小事情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中心问题是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二、经济文化一体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济与文化“两张皮”◆邓小平理论拉近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现在开始融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外国商品吸引中国人眼球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包装◆制造业的加工环节水平较高,设计与营销环节落后◆与其叫“知识经济”不如叫“智慧经济”◆文化复兴在整个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三、文化领域的竞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文化传播以强大经济实力为支撑,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传播过程◆文化融合——世界不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输出需要中国人的自主创新◆社会文化心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文化心态◆文化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八个字:继承、融合、创新、超越◆文化自觉需要部分先进分子身体力行、积极倡导第九章 对外开放与共产党人一、对外开放过程中共产党人经受住了考验◆党通过改革开放慢慢成熟起来◆党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和表面的难题◆共产党现在要处理好与中产阶级的关系◆处理共产党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进程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源渊是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革命文化指导我们取得革命胜利◆共产党的执政文化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开放文化具有时代特色三、共产党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共产党员要树立崇高理想◆共产党的文化需要继承发展◆共产党的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了四、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基层政权◆八十年代党风比较好,腐败问题基本上没有◆开放改革不是糟蹋干部的,而是培养干部的第十章 胡平与商业文化学一、商业文化学的基本构想◆商业文化学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商业文化学的提出是商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文化学的提出对改善商业的社会形象、提高商业的地位具有战略意义二、商业文化学的基本内容◆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商品都凝聚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营销艺术的表象,我们可以发现蕴藏于背后的更为深沉的内涵◆商业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商业伦理问题◆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同化力、渗透力、约束力三、商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商业文化是活跃于商业经济领域的一个独特存在◆商品文化在商业文化诸因素中具有纽带的地位和作用◆商业文化内在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四、儒家伦理与商业文化◆儒家伦理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伦理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组织、稳定、促进的积极力量◆要将儒家伦理深深地切入现代经济生活,寻找新的生长点◆儒家伦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儒家伦理这笔文化遗产五、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伦理观念◆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把腐败的根源主要归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失偏颇◆“新时代商人”要实现“以文化陶铸商业”的理想六、商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形象◆现代企业形象是企业自身塑造和社会公正评价的结合体◆现代企业形象具有多样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特征◆现代企业形象应体现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的统一◆企业形象是审美文化和伦理文化的统一◆塑造企业形象和塑造企业家要统一起来采访后记

封面

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

书名: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

作者:胡平口述

页数:327页

定价:¥45.0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07329087

PDF电子书大小:9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