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节选

[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18】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①者,宜乌梅丸(通行本佚)。  【19】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通行本佚)。  【20】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主之。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人参黄连黄柏汤救之,多不可治②。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③(通行本佚)。  【21】若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  【22】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者,变为温毒。温毒,病之*重者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①。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23】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人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24】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②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有寒热,则病不可下③;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④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则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25】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人胃,阴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须臾,视身之尽,不暇计日。  ……

]

内容简介

[

  民国初年,长沙刘昆湘氏得古本《伤寒》于江西张隐君,历十余年湖南何芸樵氏为之手写付印,即今之所谓长沙古本也(亦称湘本)。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分十六卷,然缺

]

目录

古本伤寒杂病论序一古本伤寒杂病论序二古本伤寒杂病论序三古本伤寒杂病论序四原序凡例伤寒杂病论卷**平脉法第伤寒杂病论卷第二平脉法第二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三伤寒杂病论卷第四辨温病脉证并治第四伤寒杂病论卷第五辨暑病脉证并治第五辨热病脉证并治第六辨湿病脉证并治第七辨燥病脉证并治第八伤寒杂病论卷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伤寒杂病论卷第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杂病论卷第九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痉阴阳易差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三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五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六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附录一、中医古籍处方剂量换算二、汤方索引(笔画排序)

封面

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书名: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

页数:183

定价:¥38.0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7746235

PDF电子书大小:3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