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

节选

[

  《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经济类: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  我国采用一个综合的标准来确定贫困人口。它包括*低营养标准、食品贫困线和非食品贫困线三类基本数据。*低营养标准是对居民每天摄人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营养素的热量标准进行评估而确定的,*低标准为8789.55焦;食品贫困线是指居民购买满足*低营养标准的食品所花费的支出;非食品贫困线是指维持生存和正常活动必不可少的非食品支出*低标准。我国规定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是食品贫困线(约占60%)与非食品贫困线(40%)相加得到的和。即贫困线=食品贫困线×60%+非食品贫困线×40%。  依据这个计算方法,1986年,我国制定的绝对贫困标准是每年206元。后来此标准随物价调整,到2000年时调整为785元。同时在2000年,我国制定了865元的低收入标准,到2007年底,调整为1067元。这实际上就出现了两个标准,一个是绝对贫困标准,另一个是低收入标准,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操作,将这两个标准“合二为一”十分必要,于是在2008年,我国将这两个标准统一为1067元,以此作为新的扶贫标准。2009年、2010年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2011年,我国确定了以农村人均纯收入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实际上,根据农村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贫困线在数值上总存在着一定的波动。  2.地区贫困线  就世界范围来看,以地区为单元来投入扶贫资金和资源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尤其如此。  由于我国农村的贫困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因此,对扶贫对象的区域就相对集中在贫困县。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确定了贫困县的办法,以集中资金和资源扶持贫困县,提高扶贫开发绩效。1985年,我国首次确定了贫困县制度,按当时人均纯收入每年200元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达1.25亿,其中,近4000万人的年平均收入不足50元,占农村人口的4.4%。按照这个标准,我国的贫困县有699个,其中,国家重点扶贫开发的贫困县有331个。由于各个省份贫困的规模和程度不同,为平衡各省份的数量,中央在不同的省份确定了有较大差别的贫困标准,而且省级贫困县更是各地自行确定标准,彼此之间的差距更大。比如,云南省1986年国定贫困标准和省定贫困标准均为人均年收入120元以下,低于国家确定的标准;而江苏省1986年国定贫困标准和省定贫困标准都为人均年收入400元以下,两者之间的差距有260元。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先后于1994年、2001年、2011年多次调整国家重点贫困县的标准。1994年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以1992年为基准)为标准,2001年以综合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两次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都是592个,2011年确定的国家级贫困县是680个。  ……

]

内容简介

[

  《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经济类: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是专门研究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著作,起源于201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后,作者选取了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经济类: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构建了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系统性框架,研究了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环境支撑,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和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经济类: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结合精准扶贫实际,经过多次修改而成,力图使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

作者简介

[

  李余,湖北省监利县人,法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律师资格,宜宾市委办公室系统工作,现挂职担任四川省糖酒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任四川省商业投资集团发展策划部副部长,被聘任四川省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农”问题、诉讼法学。    蒋永穆,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马克恩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三农问题”、产业经济。

]

目录

**章 导论**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意义第二节 核心概念一、贫困的一般定义和分类二、贫困线三、反贫困、扶贫与扶贫开发四、连片特困地区五、扶贫开发机制第三节 研究框架第四节 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三、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四、案例分析方法第二章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节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考察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二、列宁、斯大林的反贫困思想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反贫困思想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反贫困理论考察一、起始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成长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第三节 中国学术界反贫困理论考察一、起始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二、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三、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第三章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构建的必要性**节 中国经济发展到新时期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一、世界经济发展所处新阶段简析二、中国经济发展所处新阶段分析三、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扶贫开发方式第二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阶段性经验的内在要求一、政府主导二、社会参与三、自力更生四、开发扶贫五、科学发展六、局限性第三节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任务的现实要求一、中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现象依然严峻二、中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三、完善和发展扶贫开发机制是中国扶贫攻坚的现实要求第四节 国际扶贫开发经验的有益借鉴一、美国的反贫困经验二、韩国的反贫困经验三、印度的反贫困经验四、乌于达的反贫困经验第四章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基本框架**节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主要特点一、系统性二、多主体性三、利益协调的复杂性第二节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的目标任务……第五章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运行机制第六章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激励机制第七章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调控机制第八章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组织机制第九章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环境支撑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

书名:中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机制研究

作者:李余

页数:188

定价:¥58.0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9640593

PDF电子书大小:9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