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血证治学

节选

[

  《中医气血证治学》:  一、气滞血瘀  气病则血不能独行,血病则气不能独化。气滞血瘀是指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包括因气滞而引起的血瘀,以及因血瘀而导致的气滞。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胀满、疼痛,或有肿块、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症状。  “气为血帅”,气的运行是血循行的动力。当气的流行出现迟缓、阻滞之时,血的运行就会随之发生壅塞、瘀遏,这种病理变化叫“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在脏腑气机失调的病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例如肝气疏泄失职,可以使气机郁滞,气滞血亦滞,进而形成气滞血瘀。他如心气失和,脾气不运,肺气失宣,肾气失藏等,都可以逐渐形成气滞血瘀。  当血液的运行规律受到某种外力的作用(如跌仆)而发生改变时,气的流行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出现阻滞不通,这种病理变化叫“血瘀气滞”,即唐容川称之“血滞气”。血瘀则产生瘀血,瘀血一旦形成之后,就由病理产物变为致病因素,影响脏腑功能。这种病理因素首先使全身或局部的气机郁滞,形成血瘀气滞证。若迁延不愈,就会在内脏或体表形成积块,较气滞血瘀证病情重。  二、气虚血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依赖气的推动。气虚血瘀多由于久病正虚,或年老体虚,而致气不足,气不足则不能充分推动血的运行,运血无力,血行不畅,以致瘀滞的一种病理变化。临床上除可见短气、心悸、乏力、自汗等气虚症状,同时伴有病变部位刺痛,肢体麻木、疼痛甚或瘫痪,面色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等血瘀症状。  三、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是指气虚与血亏并存的一种病理变化。久病不愈,气血俱伤;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及;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气虚日久,不能生化血液,均可形成气血两虚。由于气血俱虚,既失温煦,又失濡养,故见短气、懒言、乏力、纳差、头晕、健忘、自汗、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等症状。气虚日久,可损及阳,血虚不复,可损及阴,阴阳俱损,成为虚损重证。  气血两虚,多始于脾胃。脾胃同居中焦,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转输运化,脾胃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若脾胃受纳减少,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转化为气血,气血之源欠丰,必致气血两虚。故而气血两虚证,治疗上多从脾胃人手。  四、气不摄血气不摄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亏气虚,气虚则不能统摄血,溢出脉外形成出血的一种病理变化。气不摄血临床可表现为鼻衄、齿衄、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症,同时伴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动则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其中若见气虚下陷诸症,而又见便血、尿血、崩漏者,则称为血随气陷,张景岳谓:“益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皆是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  五、气随血脱  各种原因所致的大出血,均会使气随之暴脱,从而形成气血双脱的病理变化,大多卒然发生。常因跌仆损伤,出血不止;或妇女血崩,失血过多;或暴怒伤肝,突然呕血;或素有便血,久治不愈。气与血相依相成,血为气母,血以养气,血以载气,大量失血,则气无所依附而随之外脱,以致出现气脱阳微,不能达于四末,四肢厥冷;气血虚少,不能上荣头目,而见面色苍白,晕厥;气血脱失,不能鼓动及充盈血脉,脉即微细或芤。  六、血随气逆  血随气逆是指气因升降失常,升举过度或有升无降,上逆为患,而血亦随之上逆或上溢的病理变化。气属阳而血属阴,气轻清而血重浊,血因气而运,随气而行。故气升逆过甚,血亦随之上逆为患。如肝气横逆,胃气上逆,肺不肃降等,血亦随之俱逆,发为吐血、咳血、咯血乃至鼻衄、目衄、舌衄等症。严重者,则血随气上溢于脑,发为昏厥卒倒、中脏中腑等重危病证。诚如《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

]

本书特色

[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医气血理论和系统总结颜氏内科学术流派应用与发展气血学说的学术经验专著,拟以中医气血基础理论研究为着力点,一方面溯本澄源,源流并举,挖掘梳理历代中医文献对气血的认识,尽可能反映气血学说发展的概貌;另一方面在总结颜氏内科及颜德馨教授相关学术思想基础上,充分展示气血辨证诊治内科疑难病的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总计21章。上篇为基础理论篇,中篇为临床应用篇,下篇为现代研究篇。

]

内容简介

[

  《中医气血证治学》是一部研究中医气血理论和系统总结颜氏内科学术流派应用与发展气血学说的学术经验专著。以中医气血基础理论研究为着力点,一方面溯本澄源,源流并举,挖掘梳理历代中医文献对气血的认识,尽可能反映气血学说发展的概貌;另一方面在总结颜氏内科及颜德馨教授的相关学术思想基础上,充分展示气血辨证诊治疑难病的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  《中医气血证治学》分为三篇,上篇为基础理论篇,中篇为临床应用篇,下篇为古今研究篇。适合临床医生使用。

]

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篇**章 气血概述**节 气的概述一、气的基本概念二、气的生成第二节 血的概述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生成三、血中有气第二章 气血学说的嬗变与创新**节 气血学说的起源一、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二、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三、论述人体的病理变化四、指导疾病的治疗第二节 气血学说的嬗变第三节 气血学说的创新第三章 民族医学对气血的认识**节 壮医对气血的认识一、壮医气血的内涵二、壮医气血理论的内容三、壮医气血理论的应用第二节 彝医对气血的认识一、彝医的清浊二气论二、彝医的天地人同气论三、彝医的气血论四、彝医的气路论第三节 藏医、蒙医、苗医对气血的认识一、藏医的三因学说二、蒙医的三根学说三、苗医的气血水理论第四章 气血生理功能**节 气的生理功能一、气的分类二、气本一元论三、气的运行形式四、气的生理功能第二节 血的生理功能一、血的循行形式二、血的循行与脏腑的关系三、血的生理功能第三节 气血与津液、精、神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二、气血与津液的关系三、气血与精的关系四、气血与神的关系第五章 气血病证的病因学特点**节 六淫一、风二、寒三、暑四、湿五、燥六、火(热)第二节 七情一、怒二、喜三、思四、悲(忧)五、恐六、惊第三节 饮食一、饮食不节二、饮食偏嗜第四节 劳逸一、过度安逸……中篇 临床应用篇下篇 古今研究篇主要参考文献

封面

中医气血证治学

书名:中医气血证治学

作者:颜乾麟

页数:732

定价:¥188.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3221122

PDF电子书大小:9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