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

节选

[

  《中医急诊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急诊学强调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常因疾病的传变影响多个脏腑,致使不同病因、不同脏腑疾患以相同症状起病。如神昏,可能是脑病(如中风)的表现,可能是肺系疾病(如喘脱)、心系疾病(如猝死)、肾系疾病(如关格)、肝系疾病(如厥证)的表现,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如脓毒症、中毒)的表现。因此,应重视疾病的鉴别诊断,尤其是不同脏腑疾病间的鉴别。若短时间内无法明确诊断,可先行“归类诊断”“排除诊断”,待诊查完善再行“确定诊断”。 一、诊查方法 急危重症诊查要四诊合参,强调望诊和切诊,并结合应用现代医学诊疗技术。 中医诊断要求四诊并重、诸法参用,但急诊患者由于病势危急或配合困难使得四诊无法全面展开。望诊和切诊耗时短,对患者要求低,在急危重症诊查中应用广泛。 望诊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且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之一。望诊为四诊之首,在急诊诊查中占有重要地位。望诊时要重视望神,因为神的产生与人体精气和脏腑功能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当先后天之精充足,而精所化生的气血津液充盛,脏腑组织功能才能正常,人体才能表现出有神。望神可对患者的病情、病势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失神、假神、神乱往往预示病情危重。此外,望诊时应甄别预示病情危急的表现,面色发白可见于急性失血,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但坐不得卧可见于心衰,口唇青紫多见于心衰、暴喘等病,口唇樱桃红色多见于煤气中毒,全身斑疹隐隐可见于脱证。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脉诊不受患者主观感受的影响,且常反映疾病本质,在诊查中占有重要地位。脉诊时应注意提示病情危重的脉象。无脉见于心跳骤停,芤脉多见于急性大失血,伏脉常见于邪闭、厥证,迟脉可见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微脉常见于脱证。按诊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确定病位。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可见于肠痈,肌紧张可见于腹膜炎,腹胀大拒按、痛无定处可见于肠结,按之得骨擦感见于骨折,按肌肤寒热可辅助判定脱证证候。 闻诊应注重有特殊提示意义的表现,如喉间哮鸣提示上气道梗阻、心音消失提示猝死、血腥味提示失血、蒜臭味提示有机磷中毒等;问诊应注重特殊病史,如药物毒物接触、外伤过程、遗传性疾病等。 注重结合现代诊疗技术。现代诊疗技术的应用为中医急诊诊疗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可作为四诊的延伸,如呕血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可应用胃镜检查发现出血部位并在内镜下止血;现代诊疗技术还可提供早期、客观、动态的指标协助诊疗,如连续乳酸监测有助于发现血压正常的休克并反映休克纠正情况,心电监护可实时反映患者心律变化。 二、疾病诊断原则 急危重症诊断应遵循降阶梯原则、先症状后病因原则、动态诊断原则、诊治结合原则、探病原则。 1.降阶梯原则急诊患者发病急促,病情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多种病证,诊断时应分清主次先后,紧急的、危及生命的、须立即干预的病证在先,徐缓的、可择期处理的病证在后,理清诊断先后有助于明确不同疾病的轻重缓急和当前的治疗方向。如既往有消渴、胃脘痛的患者,突发呕血并出现脱证,应将脱证、呕血诊断在先,胃脘痛次之,消渴再次之,提示当前治则为益气固脱摄血,待脱证、呕血稳定再行胃脘痛治疗。 2.先症状后病因原则若无法在短时间内明确病因,当先行症状诊断,以确定当前存在的病证和提示引起该症状的常见疾病范畴,症状诊断还有助于对症处理的实施。如患者气促发绀可见于喘证、真心痛、中毒等多种疾病,若无法明确病因可暂诊为“气促发绀原因待查”,提示须紧急行氧疗等救治,同时提示须进一步病因诊查。 3.动态诊断原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好转或恶化,亦可变生他病,诊断时应根据病情及时做出调整,以突出当前首要矛盾,指导诊疗。如患者表现为腹胀如鼓、大便不通、排气停止,诊为“肠结”,后突发疼痛剧烈,迅速蔓延全腹,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应调整诊断为急性腹痛(消化道穿孔),并立即行手术诊疗。 4.诊治结合原则轻症患者当先诊断后治疗,重症患者当诊断与治疗同时进行,不可因诊断延误治疗,对于暂无法明确诊断又须紧急救治的患者,可根据临床判断行诊断性治疗。 5.探病原则当“病在疑似之间,补泻之意未定”之时,可应用探病法诊断。“探病”与现代医学诊断性治疗相似。探病方法不拘一格,有以药探病、以饮食探病、以喜恶探病、以外治法探病等。急诊患者多应用以药探病,如脓毒症、脱证(脓毒性休克)患者可由于失血失液、气随津脱引起,可由邪毒过盛、正气衰亡所致,抑或二者兼夹,为探明具体病因可行补液治疗,若补液后脱证好转(神志转清、血压上升、脉象由微弱变为有力、尿量增加)则为失血失液所致,反之则为邪毒过盛、正气衰亡所致。部分急诊患者以外治法探病,如破腹探查。 ……

]

内容简介

[

《中医急诊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作为“十三五”重量规划教材的核心示范教材,在继承历版规划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修订完善。总论部分探讨了中医急诊学概念、发展简史、急危重病病因、病机、发病学说,探讨了急危重病的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中医急诊学科的地位、急诊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对急诊重症的中医诊治思维进行了专篇论述;病证篇探讨了急症常见证候的辨证救治,疾病篇探讨了常见急危重病的诊治,在每一证候和每一疾病的辨治中,始终贯穿中医急诊学的辨治体系和临床思维;急诊技术篇介绍了急诊常用急救技术。

]

作者简介

[

刘清泉,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华中西医临床》杂志、《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等编委。曾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五四奖章、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中青年名中医等荣誉。多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病的研究,在率先引进了血液动力学监测、急诊床旁血滤、机械通气、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等多项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中医急诊的抢救成功率,较早地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脑复苏的研究,并在寒温统一的理论指导下,运用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论治脓毒症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对脓毒症/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临床疑难杂症等的中西医治疗有深入的研究。主持并参与部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6部。同姜良铎教授共同编著了新世纪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

]

目录

**篇 总论
**章 概论
**节 中医急诊学的概念
第二节 中医急诊学的地位
第三节 中医急诊学的源流
第四节 中医急诊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二章 危急重症病因病机
**节 急危重症病因
第二节 急危重症发病
第三节 急危重症病机
第四节 急危重症传变
第三章 急危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章 急危重症辩证体系
**节 三态论与三纲辨证
第二节 三态论与八纲辨证
第五章 急危重症治则治法
**节 治则
第二节 治法
第六章 急危重症救治方法
**节 急救法源流
第二节 常用急救方法

第二篇 病证
**章 发热
第二章 急性疼痛
**节 急性头痛
第二节 急性胸痛
第三节 急性腹痛
第四节 急性腰痛
第三章 急性出血
第四章 神昏
第五章 眩晕
第六章 心悸
第七章 暴喘
第八章 急性咳嗽
第九章 急黄
第十章 暴吐
第十一章 暴泻
第十二章 水肿
第十三章 斑疹

第三篇 疾病
**章 厥证
第二章 脱证
第三章 风温肺热
第四章 气胸
第五章 猝死
第六章 卒心痛
第七章 心衰
第八章 关格
第九章 中风
第十章 痙病
第十一章 痫病
第十二章 风痱
第十三章 急性胆胀
第十四章 急性脾心痛
第十五章 急性中毒
**节 中毒总论
第二节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三节 急性酒精中毒
第四节 食物中毒
第五节 药物中毒
第六节 一氧化碳中毒
第七节 急性百草枯中毒
第十六章 肠痈
第十七章 肠结
第十八章 丹毒
第十九章 中暑
第二十章 烧伤
第二十一章 冻伤
第二十二章 毒蛇咬伤
第二十三章 痛经
第二十四章 崩漏
第二十五章 异位妊娠
第二十六章 急性创伤
**节 颅脑损伤
第二节 胸部创伤
第三节 腹部创伤
第四节 多发伤与复合伤

第四篇 常用急救诊疗术
**章 气管插管术
第二章 气管切开术
第三章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第四章 穿刺术
**节 腰椎穿刺术
第二节 骨髓穿刺术
第三节 腹腔穿刺术
第四节 肝脏穿刺术
第五节 胸膜腔穿刺术
第六节 心包穿刺术
第七节 膀胱穿刺术
第八节 中心静脉压测定术
第九节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第十节 颈内静脉穿刺术
第十一节 股静脉穿刺术
第十二节 动脉直接穿刺插管术

封面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

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

作者:刘清泉

页数:272

定价:¥55.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3235396

PDF电子书大小:14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