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本书特色

[

群际互动的过程隐含了不同规范、习俗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权力和地位的差别而出现的合作、冲突或博弈,此外还有这些群体所依托的文化在频繁接触中所激荡出来的创意和智慧。本书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第17辑,聚焦于群体心理与行为、群际互动与文化心理、群际亲社会行为和群际冲突等议题,通过对群际互动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解读当代中国社会。

]

内容简介

[

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下,随着资源流动和人员流动的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出现的群体类型越来越多,新型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而多变的过程,这就使得基于群体间接触和互动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群际互动的过程隐含了不同规范、习俗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同时也折射出了不同群体之间由于权力和地位的差别而出现的合作、冲突或博弈,此外还有这些群体所依托的文化在频繁接触中所激荡出来的创意和智慧。上述内容背后的建设性内涵(比如群体层面上的亲社会互动、发生在群际的友善和积极互动等)和破坏性内涵(比如不同群体之间的偏见、歧视乃至于攻击、侵犯等群际冲突)是并存的。那么,如何在社会心理学的范式之下研究这些问题,分析变迁背景下的群体形成和发展过程、群际互动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由此而结成的各种关系,进而探索那些纷繁复杂的群际互动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呢?对于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而在这个领域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必然会在未来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本专辑将继续秉持《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一贯主旨的同时,重点聚焦于群体心理与行为、群际互动与文化心理、群际亲社会行为和群际冲突等议题,通过对群际互动下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去解读当代中国社会。

]

作者简介

[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电子信箱:cassyiyinyang@126.com。
张庆鹏,心理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包括群际关系心理学、文化与社会认知、移民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和Illness, Crisis and Loss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青少年的社群成长之路: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以及合著《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促进:理论和方法》《非洲人在广州:跨境迁移者的口述史》。现任《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和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杂志的审稿人。电子信箱:zhqp@gzhu.edu.cn。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Springer Singapore,2019)。电子信箱:cassyiyinyang@126.com。
张庆鹏,心理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包括群际关系心理学、文化与社会认知、移民社会学,在《社会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和Illness, Crisis and Loss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青少年的社群成长之路: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以及合著《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促进:理论和方法》《非洲人在广州:跨境迁移者的口述史》。现任《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和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杂志的审稿人。电子信箱:zhqp@gzhu.edu.cn。
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在青少年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影响源、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与行为促进、社会阶层和系统合理化、幸福倾向和幸福感、道德判断和腐败认知、民族认同和群际帮助等方面获得系列成果。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等CSSCI期刊,以及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Youth & Society等S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电子信箱:kouyu@bnu.edu.cn。

]

目录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全球化浪潮下的“群性光辉”(代卷首语) 张庆鹏 寇彧
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体帮助的提升作用及其机制 孙涛 梁芳美 赵玉芳个人怀旧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常保瑞 谢天疾病风险感知对群际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移情的中介作用 路红 邓雅丹 郭蕾 张庆鹏
群际亲社会互动中的态度和动机少数人群体精神需求的满足促进对多数人群体的积极态度 王锦 寇彧想象接触改善群际态度:民族观的中介作用 于海涛 李嘉诚社会认同和群际威胁对群际态度的影响:基于语言群际偏差的指标  夏瑞雪 李诺 牛百灵 苏婉茹 李世峰 邵宏宏 刘冰华群体本质主义与群际刻板印象:自然类别和群体实体性如何预测热情和能力?  韦庆旺 董文兰 武心丹 周欣彤 唐楠棋青年志愿者帮助HIV感染儿童的初始动机 徐华女 钟年
群际亲社会行为的文化心理学内涵中原地区跨文化通婚家庭的身份协商:日常情境中的生活策略 牧石玲 杨宜音 郭亚星集体主义与亲社会行为:群体认同的作用 吴胜涛 高承海 梁肖幸子 胡沈璠亲社会正义感的阶层差异:个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吴胜涛 王平丽 陈咏媛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封面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书名: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17辑)

作者:杨宜音

页数:232

定价:¥89.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2-01

ISBN:9787520160957

PDF电子书大小:9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