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学术论丛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本书特色

[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的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丛书的论著。 本书在以往研究编钟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编钟的源流和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技术、音律及礼仪乐制等角度,对一系列专门性问题做了剖析;并对编钟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意蕴做了阐释。

]

内容简介

[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的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丛书的论著。
《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在以往研究编钟历史的基础上,探讨了编钟的源流和发展,及其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自远古以来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从技术、音律及礼仪乐制等角度,对一系列专门性问题做了剖析;并对编钟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意蕴做了阐释。

]

作者简介

[

关晓武, 1970年10月出生,安徽肥东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89年9月—1993年7月,安徽工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9月—2002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10月—2006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200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9月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2006年11月—2009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2008年6月起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3月—2010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技术史、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

]

目录

**章 绪言**节 几点说明一、 选题缘由二、 文献资料三、 研究主题四、 历史分期五、 研究方法六、 成文经过七、 图表说明第二节 20世纪以来的编钟研究一、 **阶段(清代以后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三、 第三阶段(20世界80年代中后期以来)第二章 青铜编钟的起源**节 礼和乐的萌发第二节 陶玲和铜铃一、 陶玲二、 铜铃第三节 中原铙和南方铙一、 中原铙二、 南方铙三、 中原铙和南方铙的比较第四节 陶玲、铜铃和铙之间的递嬗关系小结第三章 青铜编钟的发展和鼎盛**节 镈和甬钟的出现一、 镈的出现二、 镈的变化三、 甬钟的出现第二节 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兴盛一、 早期的用中国编列二、 甬钟制作技术的发展三、 钮钟的出现四、 使用制度和制作的规范化第三节 錞于、羊角钟和茧形钟等钟类乐器一、 錞于二、 羊角钟三、 茧形钟四、 扁钟、钲、铎和句鑃第四节 制作应用兴盛的原因一、 冶铸技术的提高二、 乐律理论的形成三、 社会形势的变化第四章 钟乐的滞延与衰落**节 秦代钟乐第二节 汉代钟乐一、 汉钟乐沿革二、 现存汉代扁钟三、 对汉钟制作与应用的归纳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钟乐第四节 隋、唐、五代钟乐一、 隋代钟乐二、 唐代钟乐三、 五代钟乐第五节 宋金辽和元明清钟乐一、 宋金辽钟乐二、 元代钟乐三、 明代钟乐四、 清代钟乐第六节 祭孔钟乐一、 祭孔的历史沿革二、 孔庙、县学的钟乐应用小结第五章 现代研究、制作和应用**节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一、 研究试制阶段二、 全面复制阶段三、 复制研究的成果和影响四、 对曾侯乙编钟效应的思考第二节 中华和钟研制工程项目一、 总体设计方案的制定二、 编钟和钟架的设计三、 编磬、建鼓悬件和敲击件的设计四、 研究设计项目的确定与调整五、 钟架艺术制作和磬架、木基座、演奏台的设计制作六、 研制工程项目的成果和意义小结第六章 结语: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节 历史脉络线条一、 起源二、 发展和鼎盛三、 滞延与衰落四、 现代研究、制作与应用第二季 制造工艺拼图一、 原料来源、铸制场所和制作者二、 铸型工艺、声学性能与配伍应用三、 制作与应用的组织管理第二节 礼乐文化的形和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科技史学术论丛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书名:科技史学术论丛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

作者:关晓武

页数:268

定价:¥38.0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34778469

PDF电子书大小:12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