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口述史

节选

[

我创建了它,它塑造了我

(《自封新锐》自序)

封新城《新周刊》创始人,执行总编辑

2014年10月11日,我向《新周刊》的主管部门——广东省出版集团递交了辞呈,辞去了包括做了18年的执行总编等所有职务。

办完辞职,就想到了这本书——《自封新锐》,书名10年前就取好了,一直嚷嚷写却一直没写。这次再也没借口拖了,于是,坐下,开始盘点老封的上半场。

一坐下来,眼前扑来很多个“封新城”——17岁前那个生活在东北长白山区叫湾沟的小

镇的封新城 ;从东北小镇横穿半个中国到兰州上大学的封新城 ;写诗的封新城 ;毕业论文和吴小美教授联名发表在《文学评论》的封新城 ;到电台做记者、去过老山前线采访的封新城 ;得过“新长征突击手”的封新城 ;得过首届“中国新闻奖”的封新城 ;被区念中赏识从兰州调到广州的封新城 ;跟王志纲、窦文涛一起炒更的封新城 ;和柳传志、王石们在电视里给“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的封新城 ;“忙着造榜、整天给人发奖”的封新城 ;推出“大盘点”“新锐榜”“电视榜”,命名“飘一代”“她世纪”“第四城”“生活家”的封新城 ;幻想做大商人,却只做了“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传媒运营商”的封新城 ;做《总编访谈录》的封新城 ;只叫赵新先为老板的封新城 ;把上司孙冕变成兄弟孙冕的封新城 ;离婚的封新城,再婚的封新城,两个女儿终于见面的封新城 ;创办《新周刊》的封新城,以及今天辞了总编职务又自封“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长的封新城。

这么多“封新城”,其实只有两个 :叫本名“封新成”的封新城和创办《新周刊》后更名为“封新城”的封新城 ;或者,写诗的封新成和办《新周刊》的封新城。是的,是《新周刊》让我从“封新成”成为“封新城”。

有句话让我特别有感触 :“我们塑造我们创建的事物,然后由它们塑造我们。”

《新周刊》和我,就是这种关系——我创建了它,它也塑造了我。

换句话说,写诗让我有语感,做广播让我有对象感,而《新周刊》则磨炼和成就了我一语中的的话题能力和命名能力。

我足够幸运,在三十出头一腔热血浑身创意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地遇到了创办《新周

刊》的机会。天时——90年代中期市场化传媒的春动 ;地利——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 ;

人和——遇到了孙冕、傅沙、张海儿、陈若云、冯博、杨子、刘玉英、谢立、周可、肖锋、万瑨卿、何树青、周桦、朱坤、令狐磊、胡赳赳、陈艳涛、黄俊杰、蒋方舟、唐元鹏及刘新、曹萍等同道中人。

我们自封为“新锐”,也示范“新锐”、发现“新锐”,更营造“新锐创领主流”的话语空间和价值评估体系。“新锐”,是《新周刊》和这班人的另一个logo ;而“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这句定位语则生动地勾勒了《新周刊》与国家、社会和时代的基本关系——感知它,纪录它,参与它,梳理它,命名它。

刊如其人,人如其刊,人刊合一。十九年走来,*感欣慰的,不是那些过往的轰动和过瘾,而是 :纵有万般诱惑和跌宕,内心总守护着一个律条——做一个有温度、有价值观的媒体。十九年了,《新周刊》,我,我的同事们,做到了。

和世界上所有杂志不同的是,《新周刊》没有创刊号,而有“第零期”。与之首尾呼应,我面授机宜给继任者何树青的八字真经是——“无中生有,自说自话”。这话翻译过来就是 :“创造你的话语场!”

老封的上半场已然翻篇儿,上半场的*后一页也是下半场的**页。

下半场的老封要玩什么?答案就在这本书的副题 :从新锐榜爷到退步堂主。

2015年5月18日于飞机上

2016年5月29日改

]

相关资料

[

《新周刊》口述史

,

,

《新周刊》口述史

,

,

《新周刊》口述史

,

,

《新周刊》口述史

,

,

《新周刊》口述史

,

,

《新周刊》口述史

,

,

《新周刊》口述史

,

,

《新周刊》口述史

,

,

《新周刊》口述史

,

,

]

内容简介

[

《〈新周刊〉口述史》以丰富的图文,让办刊人员讲述杂志创办二十年来种种秘闻趣事,从内部工作人员的视角看这群媒体人为一本杂志所付出的心血:元老级的创刊人孙冕、封新城讲述《新周刊》的创刊经过以及对其精神之新锐的回溯;陆续入职的记者、摄影师讲述自己有关这本杂志的点滴记忆——为它奋斗、为自己追梦的种种美好与辛酸。这批人,他们或选择继续留守,或带着《新周刊》的基因去往人生的另一场旅程。在他们的回忆性文字中,《新周刊》的二十年,不仅记录着一个时代的体温,也同样留存着他们的青春热度。

]

作者简介

[

《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显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

]

目录

目 录
编辑部的故事
003 孙冕 :《新周刊》的前世今生
029 封新城 :我创建了它,它塑造了我
033 韩松 :生活是这般美好——关于《新周刊》的一些回忆
041 刘胄人 :《新周刊》一定能做得更好!
045 陈艳涛 :错过了*好的时光,赶上了下次起航
051 张妍 :饭堂里的《新周刊》
057 周可 :一地鸡毛《新周刊》
071 肖锋 :两个《新周刊》——致一本杂志的二十大寿
074 龚晓跃 :一些乱七八糟的记忆
076 钟宇辉 :静水流深20年
078 陈若云 :不向无趣的生活妥协
081 严志刚 :“控诉”《新周刊》
091 周桦 :那些年我们又爱又嫌弃的《新周刊》和自己
094 刘毅 :我和《新周刊》
097 李国庆 :新周同学会
100 裴谕新 :剪一段廿年时光,注解《新周刊》
105 朱坤 :20年荷尔蒙,20年多巴胺
108 未来 :告别的聚会
110 李冬莉 :什么是好工作?
113 夏楠 :生命中的你
117 侯虹斌 :《新周刊》,就算我曾经苍老,现在也风华正茂
120 张向东 :那些不变的东西,才是谜底
123 晓白 :从来没有离开过的……《新周刊》
126 阿灿 :入《新周刊》记
128 陈漠 :下黑白棋的奥赛罗
140 黄俊杰 :我在《新周刊》学到的30件事
143 胡尧熙 :拖稿这种事,大家都能理解
146 胡斐 :编辑部的日常
151 朱慧憬 :十年好时光
155 何雄飞 :和一群有趣的人,做点有趣的事
159 佟佳熹 :一群人在某个年代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
162 潘运滨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165 邝新华 :如何成为《新周刊》里沉默的大多数
169 金雯 :在《新周刊》,没有个性不可活
172 于青 :《新周刊》不讨好任何人
174 赵钢 :我和《新周刊》15年的缘分
176 文莉莎 :一个可以让人任性的地方
179 丁晓洁 :怪人俱乐部
185 唐元鹏 :她给我一场机遇,我唯有尽力而为
188 李伟 :杂志是实在的
190 郭小为 :@好奇心 故事未完,美好待续
195 邓娟 :当我写不下去时,我开始想排比句
201 赵渌汀 :@新周刊 很多人抱你大腿,我却想着如何不拖你后腿
203 曹园 :一切都弥足珍贵
205 邱诗霖 :大人生活里的孩子们
208 宋爽 :那些早晚安语的共鸣
211 谭山山 :#我在《新周刊》的日子# 一只猫的虚(zhen)拟(shi)访谈
215 何树青 :See you again
“我与《新周刊》 ”名人访谈
224 张伯海 :20年前我就盯上《新周刊》了
227 于丹 :带一本《新周刊》走上旅途
230 白岩松 :《新周刊》就是一群老小孩
233 窦文涛 :我曾是《新周刊》的助产士
237 张颐武 :《新周刊》送给你的东西永远是奇怪的
240 叶永青 :杂志没谈成,我们成了一生*好的朋友
244 刘小东 :《新周刊》帮我打开了和社会沟通的那扇门
247 黎瑞刚 :自说自话的《新周刊》
250 黄磊 :征服和悲悯,这两件事都很《新周刊》
254 田沁鑫 :他唱的依然是蒙古歌曲“鸿雁向南飞”
257 孟非 :我不是跟每一本杂志都关系那么好的
260 杨澜 :一群有创造力、有趣的人
263 史航 :那时候他们真聪明
267 胡智锋 :《新周刊》是精英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 267
附 录
274 《新周刊》二十年大事记(1996—2016)
286 《新周刊》员工名录
289 后 记

封面

《新周刊》口述史

书名:《新周刊》口述史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页数:300

定价:¥48.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9592388

PDF电子书大小:15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