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津门洋楼

节选

[

《手绘津门洋楼》内容简介:一座城市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与人文等诸多领域,然而,针对城市物化形态的建筑文脉体系的研究,又是关乎城市的历史与地域文化特征形成的重要切入点。几位艺术家将各自优势予以组合,以耳目一新的视角对天津这个历史文化城市加以渲染表现,融合了色彩写生、建筑速写和艺术摄影等多元表达手段,对天津特有历史背景下的各类风格与流派的“小洋楼”加以多维的艺术表现与诠释。纵观这些作品,既有对历史陈迹的反思,又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沧桑的历史感,也具浪漫印迹;有艺术欣赏性,更不失时代感。因此,无论从对历史人文的发掘、建筑风格形制的研究和艺术表现力的功底价值而言,这种表现与诠释均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性、学术性和艺术性气息。相信这些作品会使读者眼前一亮,备感亲切。 该书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只限于推广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与成果,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在当下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对如何审视一个城市的过去与延续历史之文脉,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与人文内涵以及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都具有引发思考和唤起保护意识的现实意义。 要尊重历史,需要理智地保护人类文明之痕迹;只有具备尊重历史的态度,方可创造人类文明之未来。一个城市的文明与文化,由每一时期、每一时代的兴盛与沧桑积淀形成,它蕴涵着厚重的人文背景,是历史的痕迹,也是人文的集成,更是人类追寻的可持续发展之理念的物化创造行为的表现。 于此,对几位艺术家之作为深表敬意,也对出版方对这样的有识选题给予大力支持表示赞许。

]

相关资料

[

插图:一、公共建筑1.天津海关(1861)天津设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天津建城设卫25年后的明朝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在河西务设立“钞关”。由于当时河西务一带水运发达,进贡的南方大米、丝绸及民间贸易等汇经此地进京,称为“漕运”。设立钞关,旨在检查船货和征收税捐。到了清朝时期,这一机构隶属朝廷户部管辖,改称“工关”,清朝中期改称“户关”,晚期称“常关”。常关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后逐步成为被外国人管理的“洋关”。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克了天津大沽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于1861年3月23日(清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在天津东浮桥附近设立“津海关”。1869年,津海关由东浮桥迁至英、法租界交界处的紫竹林海关楼办公,也就是现在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办和中国海关学会天津分会联合办公地点(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2号)。这座建筑历经3次大规模扩建,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时此楼局部被损,曾先后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加固,其原貌犹存,现为我市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位于旧天津维多利亚路上的津海关检查厅(今天津市解放北路173号),是当时津海关在市区设立的办公场所。这座古老的建筑仍保存完好,后院是天津海关俱乐部(今天津市台儿庄路18号)。直隶总督李鸿章曾为天津海关题写“津海新关”匾额。现存建筑改建于20世纪20年代,为混合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造型别致,转角入口的处理尤为特殊,高耸的竖向塔楼成为主入口的主要构图元素。

]

内容简介

[

书中几位艺术家将各自优势予以组合,以耳目一新的视角对天津这个历史文化城市加以渲染表现,融合了色彩写生、建筑速写和艺术摄影等多元表达手段,对天津特有历史背景下的各类风格与流派的“小洋楼”加以多维的艺术表现与诠释。纵观这些作品,既有对历史陈迹的反思,又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沧桑的历史感,也具浪漫印迹;有艺术欣赏性,更不失时代感。因此,无论从对历史人文的发掘、建筑风格形制的研究和艺术表现力的功底价值而言,这种表现与诠释均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性、学术性和艺术性气息。相信这些作品会使读者眼前一亮,备感亲切。

]

目录

**节 晚清时期建筑(1840—1911) 一、公共建筑 1.天津海关(1861) 2.奥地利领事馆(1869) 3.望海楼教堂(1869) 4.紫竹林教堂(1872) 5.大清邮政津局(1878) 6.天津电报总局(1880) 7.圣路易中学(1887) 8.天津西站(1898) 9.意大利兵营(1902) 10.天津北站(1903) 11.俄国领事馆(1903) 12.阿立甘教堂(1903) 13.英国公学(1905)

封面

手绘津门洋楼

书名:手绘津门洋楼

作者:李维立

页数:140

定价:¥65.0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1836569

PDF电子书大小:3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