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史

节选

[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史》:  林耀华教授把中国的农耕经济文化类型进一步细划为以下几种类型:  山林刀耕火种型:这一类型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结合部的横断山系南段,属于这一类的民族有门巴族、珞巴族、独龙族、怒族、佤族、德昂族、景颇族、基诺族以及部分傈僳族、苗族、瑶族、黎族、高山族等。  山地耕牧型:它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斜坡、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云贵高原中西部山区。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是讲藏缅语族诸语言的羌族、纳西族、彝族、白族、普米族、拉祜族和部分藏族及澜沧江东岸的傈僳族。从事这一经济类型的民族,多在山区经营旱作农业,种植小麦、荞麦、青稞、玉米、马铃薯等耐寒耐旱农作物,同时饲养牛、羊、猪、鸡等畜禽。  山地耕猎型:这一类型分布在云贵高原中部以东的山区和华南的丘陵山地,其西端通过语言谱系较为复杂的土家和仡佬族地区而与耕牧类型接触,向东则散布在长江、珠江之间的南岭及武夷山区。从事这一生计类型的民族主要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言的苗族、瑶族、畲族等。  丘陵稻作型:它的分布地区以云南中南部经贵州、广西、海南岛、台湾到东北沿边,构成一个不连贯的大新月形地带。从事这一生计类型的民族主要包括傣族、壮族、水族、侗族、仡佬族、黎族等讲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诸语言的民族;位于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也属于这一经济文化类型。  绿洲耕牧型:它分布在塔里木、准噶尔两大盆地边缘,经河西走廊到宁夏及青藏高原东北坡的河湟地区。从事这一生计类型的除了回族和俄罗斯族外,多为讲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民族,包括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和部分裕固族、达斡尔族和锡伯族。  平原集约农耕型:这一类型分布在中国东部各大平原和关中、四川两个盆地及其周边地区。除汉族外,还有散居在上述地区的满族、回族、维吾尔族及部分蒙古族。由于这一类型分布地域规范,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亚型。  三、畜牧业经济文化类型  畜牧业是许多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经历的一种经济文化类型。这里所说的畜牧业主要指草地畜牧业,“是以草原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牧民的放牧劳动,利用畜牧的生长繁殖机理,把草原牧草资源转化为畜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部门。”历史上,居住在北方的民族大多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半游牧民族相继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驰骋。虽然不断发生着民族发展、消亡和融合的过程,但草地畜牧业作为一种生计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代。1949年之前,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民族有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裕固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属于耕牧型,即农牧结合型,如生活在凉山的彝族以及部分维吾尔族。  ……

]

内容简介

[

  本课题研究以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具体回顾和分析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成就及经验,认识和把握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一主线,结合经济制度和体制变革,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客观地记述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本课题采用经济史学、民族史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60多年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充分发挥已有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的作用。研究中力求尊重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客观实际,历史地分析和评价具体事件和问题,关注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与同一时期国内经济发展进行对比研究。

]

目录

前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节民族间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一、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及其社会经济制度二、处于奴隶社会的民族及其社会经济制度三、处于封建农奴制的民族及其社会经济制度四、处于封建社会的民族及其社会经济制度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一、狩猎——采集经济文化类型二、农业经济文化类型三、畜牧业经济文化类型第三节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生产工具二、商品交换三、经济结构四、交通运输本章小结第二章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节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一、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背景和政策二、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进程第二节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措施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第三节社会制度变革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

封面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史

书名: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史

作者:黄健英

页数:387

定价:¥68.0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66011152

PDF电子书大小:7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