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科修订版)/李钟文

节选

[

  《中药学(专科修订版)》:  凡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益药。  本类药物根据其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同,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类。分别用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病证。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其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的。而在虚损不足的情况下,又可相互影响,彼此累伤,常出现气阳两虚、阴血两亏等错综复杂的虚证。补虚药相互配伍后,又常用于气阳两虚、气血两虚、气阴两亏、阴血不足、阴阳俱虚等病证。  在应用补虚药时,应根据不同的病证给以适当配伍。如属气阳两虚,当用补气药与补阳药配伍;气血两虚证,用补气药与补血药配伍;气阴两亏证,用补气药与补阴药配伍;阴血不足证,用补阴药与补血药配伍;阴阳俱虚证,须补阴药与补阳药配伍等。  本类药物一般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凡实邪方盛,正气未虚者,当以祛邪为要。如误用补虚药,易致”闭门留寇”,加重病情。如属实邪未除,正气已虚者,当于祛邪药中,适当配用补虚药,以期”扶正祛邪”。服用补虚药应注意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益胃药,以资促进消化吸收,充分发挥补虚药的作用。  **节补气药  凡以补气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补气药性味多甘温(或平),以归脾、肺经为主,少数药物兼能归心经或肾经。  本类药物主要能补益脾气、肺气及心气,主治脾气虚而致的饮食不振、大便溏泻、脘腹虚胀、体倦乏力,或带下色白,或浮肿,或脱肛、子宫下垂;肺气虚而致的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畏风;心气虚而致的心悸怔忡、气短、动则更甚、脉弱或结代等。此外,根据气旺可以生血,亦可生津之理,在一些补血或生津剂中,加用补气药,可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临床应用补气药时,应根据不同病证,给以适当配伍。如属气阳两虚证,与补阳药配用;气血两亏证,与补血药配用;气阴不足证,与补阴药配用;气虚不能卫外,易感外邪的病证,与祛邪药配用;气虚不摄而致的出血、自汗、小便失禁,常用补气药分别与止血、敛汗、缩尿药配用。  补气药性多壅滞,服用后如见脘腹胀满、饮食不振者,可适当辅以行气药。  人参  《本经》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Panaxginseng C.A.Mey.的根。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其中以吉林抚松县产量较大,质量*好,因而称吉林参。园参一般栽培6-7年后,在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去芦头,洗净,晒干或烘干,称为”生晒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为”红参”;经沸水浸烫后,浸于糖汁中,取出晒干,称为”糖参”(白参);细根称”参须”。山参亦可按上述方法加工。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主治】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食少便溏,气短乏力,津伤口渴,阴虚消渴,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血虚萎黄,肾虚阳痿。  【临床应用】1.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用于大失血、大吐泻及一切疾病因元气虚极而致的气虚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之证,可单用本品大剂浓煎服,即独参汤。如兼见汗出肢冷等亡阳现象,当与回阳救逆的附子同用,以补气回阳,即人参附子汤。  2.人参补脾益气之功较佳。用于脾气不足,生化无力而致的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大便溏泻等,常与白术、茯苓等健脾益胃药同用,如四君子汤。  3.人参能大补元气和补益肺气。用于治疗肺气亏虚而致的气短喘促、行动乏力、脉虚自汗等,常与蛤蚧、胡桃同用,如人参蛤蚧散、人参胡桃汤。  4.人参能益气止津止渴。用治热病气津两伤而致的身热、口渴、汗多、脉大无力之证,常与石膏、知母等同用,可以清热益气、生津止渴,如白虎加人参汤。用于热伤气津,口渴多汗、气虚脉弱者,可与麦冬、五味子同用,即生脉散,功能益气养阴、止渴、止汗。用于治疗消渴证,常与养阴生津药物如生地黄、玄参、麦冬等同用。  5.人参能大补元气,元气充沛,营血必盛,血养心神,则神安智聪。用于气血亏虚而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常配伍养血安神药物龙眼肉、酸枣仁等,如归脾汤。  6.人参能补气化生阴血。用于治疗血虚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等,可与当归、白术等补气血药同用,如八珍汤。  7.人参味甘微温,大补元气而益肾壮阳。用于肾虚阳痿,常与鹿茸、补骨脂等补肾壮阳药物同用。  此外,如属正虚邪实之证,以本品配伍相应的祛邪药同用,有扶正祛邪之效。如气虚外感,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可与羌活、独活等同用,如人参败毒散;用于里实正虚而见热结便秘、腹痛拒按、神倦少气等,可与大黄、芒硝等同用,如黄龙汤。  【用量用法】5~10克。宜文火另煎,兑入药汤内服。研末吞服,每次1~2克,日服2~3次。如挽救虚脱,当用大量(15-30克)煎汁顿服,或分数次灌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均忌同用。服用人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

]

内容简介

[

  《中药学(专科修订版)》分总论、各论两大部分,书末附有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引用方剂索引、中文药名索引。

]

目录

总论**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收**节 产地第二节 采收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方法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节 性和味第二节 升降浮沉第三节 归经第四节 有毒与无毒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节 配伍第二节 用药禁忌第三节 剂量第四节 特殊中药的煎服法各论**章 解表药**节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叶(附:紫苏梗)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葱白淡豆豉(附:大豆黄卷)香薷苍耳子(附:苍耳草、苍耳虫)辛夷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附:野菊花)蔓荆子葛根(附:葛花)柴胡升麻浮萍第二章 清热药**节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栀子竹叶(附:淡竹叶)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夜明砂决明子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犀角(附: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大青叶(附:板蓝根、青黛)穿心莲牛黄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拳参半边莲射干山豆根(附:北豆根)马勃马齿苋白头翁秦皮鸦胆子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金荞麦土茯苓白鲜皮白蔹漏芦山慈菇绿豆第五节 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第三章 泻下药**节 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第二节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牵牛子商陆第四章 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稀莶草臭梧桐木瓜络石藤徐长卿桑枝桑寄生五加皮(附:刺五加)虎骨(附:豹骨、狗骨、猴骨)……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第七章 温里药第八章 理气药第九章 消食药第十章 驱虫药第十一章 止血药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药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 安神药第十五章 平肝熄风药第十六章 开窍药第十七章 补虚药第十八章 收涩药第十九章 外用及其他药附篇一、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二、引用方剂索引三、中文药名索引

封面

中药学(专科修订版)/李钟文

书名:中药学(专科修订版)/李钟文

作者:李钟文主编

页数:296页

定价:¥52.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6-01

ISBN:9787800892257

PDF电子书大小:4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