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十日谈

节选

[

本书从深厚的佛教文化中选取其简单的部分,这些理论和方法与现代科学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它们易于被大众接受,有许多人采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佛教看待人生病的态度是,有身就有病,有生就有死,要想少病,就要如法的生活,正确的生活,就会健康长寿。这也是本书一贯的宗旨,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就是*好的养生之道。
  书中所提出的佛教养生理论和方法,许多是一般养生书里所未曾开示和涉及的。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得到启发,从而以佛教对于人类身心的认知和理论体系为依据,建立了一个以佛教身心观为基础的健康理论体系。

]

相关资料

[

书摘
身病与心病的相互影响是
人类健康的根本问题
《大涅槃经》中佛陀对于人类生死做了很多哲理甚深的论述,其中就提
到了身与心的问题。在《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中佛陀重点讲
述大菩萨们身心自在,身心不相随的境界,同时为了说明凡夫与菩萨的差距
,讲述了我们普通人的身心关系:
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随身,或身随心,云何名为心随于身
?譬如醉人酒在身中,尔时身动,心亦随动,亦如身懒,心亦随懒,是则名
为身随于心。又如婴儿,其身稚小,心亦随小,大人身大,心亦随大。又如
有人身体粗涩,心常思念,欲得膏油,润渍令软,是则名为心随于身。云何
名为身随于心?所谓去来坐卧,修行施戒忍辱精进,愁恼之人身则赢悴,欢
喜之人身则肥鲜,恐怖之人身则颤动,专心听法,身则怡悦,悲泣之人,涕
泪横流,是则名为身随于心。菩萨不尔,于身心中俱得自在,是则名为昔所
不得,而今得之。
明确说出我们的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身病必然导致心病,诸如心理因病
痛而产生苦恼、沮丧、悲观等情绪变化,也会使意志丧失力量,变得精神不
振等。而心病又必然导致身病,如人忧郁过久,则导致身体赢弱、气血两衰
等情况。王阳明的诗说:“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就是说身
体的病患会使人产生心病。这就是普通人身心相随,互相影响,那么,在身
心两者之中,哪一个具有决定意义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大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中,
佛陀对高贵德王菩萨所说的道理:
复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身心苦恼,起种种恶,若得身病,若得心病,令
身口意作种种恶,以作恶故,轮回三趣,具受诸苦。何以故,凡夫之心无念
慧故,是故生于种种诸漏,是名念漏。
在这里佛陀明白告诉弟子们,身病和心病可以导致更恶劣的后果——做
种种恶事,如病中杀害众生做药,或者杀害众生以求滋补等,而作为一种病
的性欲过强,又会使人作出强奸、通奸等恶行,生理上的病会导致人作恶,
而致于心理病态导致人作恶就更加常见了,报复心理、嫉妒心理、仇限心理
、不平衡心理、阴暗心理等种种病态心理都会导致人作恶。
而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病患呢?佛陀的答案是:“无念慧故!
”我们不具备佛陀时时刻刻不忘提醒我们必须具备的正念正智,不能用念慧
来控制我们

]

本书特色

[

身体的调适就是四大的调适,四大调和,则身体健康舒适。端身的目的,是为了正心。身端测心随正,心正则身随端,姿势也心念相应,互相影响,身体姿势影响气息,从而影响心念,*终影响身体的健康。
形体的动主要练人的筋、骨、皮肉;而形体的静主要练养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精、神、气。
说得简单一点,禅定就是一种高度集中自己注意力的行为。
佛教对于人类的身与心及其病患,有着极为深刻清配的认识,如从六大种、十八界进行人娄身心健康的思考,就给出院一个比五行、阴阳等学说更严密也更逻辑的理论体系。
佛教看待人生病的态度是,有身就有病,有生就有死,要想少病,就要如法的生活,正确的生活,就会健康长寿。这也是本书一贯的宗旨,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就是*好的养生之道。

]

内容简介

[

本书介绍了中医养生文化、中医学的病理和医理、中医的静、动养生、中医经络养生与官能养生、中医心理卫生、中医的自疗法、中医的睡眠养生等内容。

]

目录

**日 佛教论身病与心病 身病与心病的相互影响是人类健康的根本问题 思维意识的明晰度是健康的*重要标准 潜意识是健康问题的开始 正念——保持心理、身体健康的根本之道 善于利用作意来调节心理活动

封面

中医养生十日谈

书名:中医养生十日谈

作者:舒大丰

页数:349

定价:¥36.8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807420255

PDF电子书大小:3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